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有效破解社会救助领域存在的漏保漏救等痛点难点问题,及时主动发现救助疫情之后的各类隐性困难群体。根据省民政厅安排部署,西宁市民政局及时制发了《关于〈西宁市开展“社会救助建设年”民政为民暖心行动方案〉的通知》,从今年3月份开始,启动实施“社会救助建设年”民政为民暖心行动,在全市五区两县全面开展以线下敲门、线上敲门、急难救助、靶向救助、能力提升为内容的五项行动,着力打造暖心、惠心、贴心、善心、舒心的“五心”救助服务。
一是“线下敲门”打造“暖心”服务。借力“五个百分之百”督促村级民政协理员、乡镇社会救助经办人员、乡镇(街道)民政分管领导、县区民政部门分管领导、市民政部门分管领导,分级落实入户巡访探访工作法提升工作质效,努力实现“政策找人”精准救助。按照家庭条件良好、重点监测、定期关注、人在户不在、户在可联系、户在无法联系六种类型建立台账,累计走访摸排17.26万户43.65万人。截至目前,全市新增纳入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低保边缘、临时救助等救助对象2700余人,困难群众基本民生保障网底织得更牢、扎得更严。
二是“线上敲门”打造“惠心”服务。强化部门联动,主动加强与医保、残联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坚持做到重点信息按月比对,常规信息实时共享,实现对低收入人口的常态监测、快速预警、及时救助,3月份以来累计比对数据7619条。推动信息赋能,依托智慧民政系统及时汇总各类低收入人口信息数据,及时进行数据比对和跟进监测,精准甄别人员类别和救助需求,灵活匹配救助政策,让“群众跑腿”变为“数据跑路”。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微博、二维码或短信推送提醒等方式,积极开展民政干部讲政策,提高救助政策知晓率。
三是“急难救助”打造“贴心”服务。为切实发挥临时救助兜底线、救急难作用,及时畅通临时救助绿色通道,持续优化临时救助申办流程,健全完善“急诊”救助响应机制,认真落实“救急难”个案会商制度,先后通过“一事一议”方式救助帮扶5户临时遇困家庭。积极实施“先行救助”“先救后补”举措,对急难型临时救助实行12小时答复、24小时快速救助机制;全面落实“7、5、1”工作日分级办理制度,对支出型救助实行“分级审批、分阶段救助”模式,真正实现临时救助短、平、快。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已实施临时救助3165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632万元。
四是“靶向救助”打造“善心”服务。全口径采集居民家庭信息,根据家庭困难情况将困难群众划分支出型、急难型、基础型三个类别和特困低保对象、低保边缘人口和临时遇困三个圈层,精准认定保障对象,截止3月底,纳入特困供养3478户3639人、城乡低保23267户39755人、临时救助9648人(次)。在全面落实各项救助政策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观察和了解救助家庭医疗康复、家庭关系等方面状况,及时介入服务链接,实现政策救助落实、服务救助跟进“双轮驱动”的救助新模式。拓宽群众信访渠道,完善群众投诉举报受理核查机制,重点关注对申请时限过长、审批未通过等情形的再次复核,提高救助精准度。
五是“能力提升”打造“舒心”服务。加强分层培训学习,夯实基层服务能力,开展多样化培训,提高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明确工作职责,设定量化指标,村(社区)协理员、乡镇(街)经办服务人员当月内连续三次因入户不及时、回访不到位等原因造成漏保、错保的,将扣减乡镇(街)配备指标,由县区统一调配,三个月内整改落实的恢复人员配备。对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和难点,及时收集、整理,制定应对措施,对工作中的成功做法和案例进行总结积累经验、推广和交流,全面实现新时代西宁救助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西宁市将紧密结合全省民政系统即将开展的“社会救助监管效能提升年”活动,持续推进“社会救助建设年”民政为民暖心行动,紧紧围绕“保民生、保稳定”这一目标,深入推进“线下线上”双线互动主动发现工作路径,持续关注隐性遇困群众,把握好“找什么样的人”“谁去找”等问题,真正把民政为民暖心行动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民生实事,为困难群众提供实实在在更有温度、更有速度的服务。随着民政为民暖心行动的深入开展,西宁市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将取得明显成效,真正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兜尽兜”
编审:朱彦清 编辑:霍艳珺 供稿:西宁市民政局、厅救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