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新时代、新青海、新征程”民政专场新闻发布会,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苏磊红向中央驻青媒体和省垣媒体介绍了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全省民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在助力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方面取得的新成效。
今年以来,全省民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要求,自觉把民政工作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凝心聚力兜底线、保稳定、促发展,累计投入民政事业经费45.19亿元,投资2.28亿元实施57个民生项目,有效履行了民政部门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全省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围绕有效履行民政政治职责,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对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统筹推进主题教育与民政工作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坚持把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建章立制贯穿主题教育始终,厅党组各成员开展包联指导基层和重点课题调研,疏通基层堵点难点痛点问题,建立厅系统55项“为民办实事项目”逐项推进落实,切实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效。压紧压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政治责任,创新优化社会救助政策供给,健全与扶贫政策衔接机制,累计支出各类救助补助资金10.29亿元,惠及农村牧区困难群众36.47万人次,坚决守住了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围绕扎实履行民政基本职责,在全省实现了“一部手机办低保、困难群众零跑路”,上半年共为全省35.25万城乡低保对象发放救助补助资金9.01亿元,为1.7万特困供养对象发放1.29亿元,为7.28万临时遇困群众发放1.23亿元,青海社会救助低收入人口核定和监测工作被《人民日报》刊登报道。会同相关部门制发《青海省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具体措施》,进一步为基层减负增效。认真组织“万千百十”养老民生实事工程,累计投资9772万元为12万名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急、助医、助行、助洁等服务,落实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综合补贴等制度,惠及近35万老年人,安排751万元支持六个市州共计不少于1500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任务,探索推动100个村设立具备助餐及日间活动功能的农村互助养老点(站),重点打造50个社区养老服务点(站),有效满足了各族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西宁市被评为全国“养老兜底保障、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等工作成效明显的地方”,成为2022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予以激励的10个市(区)之一。婚姻登记实现了“省内通办”,殡葬工作得到民政部认可并在全国推广交流。围绕切实履行民政爱民职责,聚焦各族群众所急所忧所盼,多方筹集资金办实事办好事,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在关爱老年人方面,组织30名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进驻5家省级医院协助开展“导诊”服务,为5个异地搬迁安置点老年人开展心理健康疏导、疾病预防知识普及、健康体检,安排医疗团队赴各地筛查救治患眼疾的困难老年人,配发太阳镜和老花镜2万副;在关心儿童成长方面,积极对接引进省外优秀医疗团队为全省困境先心病儿童进行免费筛查评估及手术治疗,为部分小学建设智慧教室、购置教学设备等;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动员引导有实力的省级社会组织到乡村振兴帮扶重点县或联点帮扶村开展技术指导、就业引导等针对性帮扶工作,为联点帮扶村新建保鲜库一座;在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困难残疾人筛查并免费发放康复辅助器具、医疗器械等,向困难群众发放御寒衣物,让他们“有衣暖身、有爱暖心”,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会上,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养老服务处、社会事务处负责同志分别围绕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和殡葬、婚姻等社会关注的热点工作回答了记者提问。
编审:朱彦清 编辑:霍艳珺 供稿:霍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