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在全省防灾减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

时间:2016-09-10   浏览次数:14942
今年入汛以来,我州局部地区出现强降水、雷电、风雹等强对流天气,致使四县部分乡镇不同程度重复遭受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
    一、自然灾害情况
    今年入汛以来,我州局部地区出现强降水、雷电、风雹等强对流天气,致使四县部分乡镇不同程度重复遭受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
经统计:全州25个乡镇19419户77651人不同程度受灾,其中紧急转移安置285户855人;倒塌房屋69户232间,严重损坏房屋34户145间,一般损坏房屋13362户66304间(含封闭受损);农作物受灾面积14654.33公顷,成灾面积11026.26公顷,绝收面积4354.94公顷;草场受灾面积6718.63公顷,因灾死亡大牲畜112头(匹),因灾死亡羊8646只;畜棚受损面积31.17万平方米;菜棚受损面积28.8万平方米;冲毁农村公里747公里、桥梁30座、涵洞266道;人畜饮水管道30公里、人饮工程管槽63公里、冲毁渠道2.54公里、损毁堤防及护岸19公里、人饮工程进水口泥石流淤积25座、损坏阀门井32座、损坏蓄水池7座、检查井4座、灌区进水口泥石流淤积2座、损毁铅丝石笼3.1千米、冲毁谷坊77座,引水枢纽6座、冲断穿河管道3公里、泵站1座、渡槽2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1469.48万元,其中农业损失9881.21万元,工矿企业损失488.6万元家庭财产损失9820.43万元,基础设施损失11278.75万元,公益设施损失0.49万元。
    二、救灾救助工作开展情况
    灾情发生后,州委、州政府高度关注,第一时间安排部署抗灾救灾工作,主要领导亲赴灾区一线指导抗灾救灾工作,各级干部积极投入救灾工作,抗灾救灾工作有序开展。截至目前,全州收购调运存储各类救灾帐篷3954顶,棉被8988床,棉褥9484床,棉大衣9815件,棉帽2116顶,棉衣裤9542套,毛毡6000条,雨衣2615件,雪镜7070付,毛皮鞋3964双,折叠床2989张,救灾面粉170吨,救灾大米150吨、网片53400平方米、铁丝10.5吨、编织袋7.2万条、水泵74台、铅丝20卷、电机组11组、手套100双、安全帽100顶,确保灾害发生后救灾物资24小时内能运抵灾区。目前共向灾区下拨各类救灾资金1735万元,其中州县落实救灾抗灾资金1235万元,省上相关部门解决救灾抗灾专项资金500万元。省州县共落实门源县救灾资金930万元,落实祁连县救灾资金380万元。共向受灾群众发放救灾面粉65万公斤,救灾大米24万公斤,棉帐篷389顶、棉被褥196床、棉大衣65件、棉衣裤20套、折叠床80张、毛毡43条、雨鞋120双;调用网片19668平方米,铅丝6.5吨,编织袋66000条,水泵9台。通过以上各项救助措施,共救助受灾困难群众4.7万人次,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灾区社会和谐稳定。
    三、采取的措施
    灾情就是命令,灾害发生后,我们力求做到十个“第一”,全力以赴投入抗灾救灾工作:
    一是第一时间安排部署救灾工作,第一时间组成工作组,由州委、州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带队赶赴灾区,按照州抗灾救灾指挥部的统一安排部署,立即开展抗灾救灾各项工作。同时迅即启动相应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党委、政府统一指挥,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联动,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第一时间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二是第一时间动员和组织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人员积极投入抗灾救灾工作。开展救灾物资调拨发放、灾情核查、灾民安置、隐患排查、灾民救助等工作。
    三是第一时间紧急下拨救灾应急资金、调拨救灾物资。灾情发生后,根据州委、州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紧急向灾区下拨救灾应急资金,调运救灾帐篷、棉被、棉褥、棉衣裤、毛毯、折叠床、大米、面粉、草袋、铁丝、水泵、挖掘机、汽柴油等救灾物资,第一时间运达灾区一线,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确保道路通畅,生产生活井然有序。
    四是第一时间召开灾情会商会议,协调工作、调查核实、上报灾情、数据共享、发布预警。调整充实了州减灾委员会组织机构,加强领导,明确任务,细化分工,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召开全州减灾救灾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工作举措。印发《自然灾害灾情核查工作方案》,严格灾情上报工作,确保灾情报送及时准确。为各级领导决策抗灾救灾工作提供了依据。
    五是第一时间紧急转移安置灾民,妥善安排灾区群众生活。采取集中安置或投亲靠友方式安置受灾群众, 确保灾区群众有临时住处,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
    六是第一时间调运储备抗灾救灾物资。根据全州灾情和省州工作安排,尤其是省、州防灾救灾工作专题会议精神,及时采购调运存储了粮油、帐篷、棉被褥、棉衣裤、草袋、铁丝、水泵、发电机、挖掘机、装卸车辆、汽柴油等抗灾救灾物资,为抗灾救灾工作提供了保障。
    七是第一时间开展抢险救灾。组织人员积极抢排积水,减轻受淹损失,及时修复受损桥梁、涵洞及道路,确保道路通畅。抢修人畜饮水管道、排水渠等水毁工程,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积极组织恢复生产和劳务输出,努力减少群众损失,积极增加群众收入,千方百计维护和提升群众生活水平。
    八是第一时间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州县专门安排保险勘查专业人员赶赴受灾一线进行现场验灾理赔,同时鼓励和帮助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努力使群众减产不减收,受灾不受损失。
    九是第一时间建立了应急值班制度。实行24小时总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州县乡村和州县政府相关部门主要领导负责总值班,分管领导带班,坚守在工作岗位和生产一线,积极开展信息沟通和工作协商,确保上下左右信息畅通,顺利推进防灾救灾工作。
    十是第一时间走访慰问安抚灾民。专门成立灾民慰问工作小组,赶赴灾区一线,对重灾区重灾民进行走访慰问和精神抚慰,帮助他们建立生产生活自信,以良好的状态重建美好家园。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救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的综合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灾情会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灾情评估、险情排查化解、款物调拨等规范有效的工作机制,保障防灾减灾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二)加强汛期应急值守制度。汛期期间,州、县、乡镇政府及民政、水利、农牧、气象、交通、国土等各部门坚持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设立应急值班电话,带班领导和值班人员确保通讯全天候畅通,并密切关注互联网等媒体报道的突发自然灾害信息,及时核实,按要求第一时间准确报告。同时,州县救灾物资储备库也实行24小时值守,确保遇有突发情况救灾物资顺利调运。
    (三)加强灾情信息报送制度。自然灾害统计数据是救灾工作的重要决策依据,直接关系到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应急处置、救援救助、恢复重建等各项工作开   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将继续严格执行新修定的《自然灾害统计制度》,及时、准确、规范上报灾情信息。政府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开展灾害信息员培训,不断提升灾情报送水平。按各自的工作分工和职责,有序开展灾情核查、会商和上报工作,确保救灾工作顺利开展。
    (四)加强预案演练,提升灾害应急能力。各县政府和相关部门根据本地区汛期灾害发展趋势,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教训,对现有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适时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演练,不断提高科学性和操作性。确保关键时候用的上,能发挥作用。
    (五)做好灾民安置。根据灾区实际困难情况,保障好转移安置、住房加固重建、生活救助、走访慰问、生产生活恢复工作,帮助群众渡过难关,重建家园。
    (六)做好救灾抗灾物资储备调运工作。立足于防大灾、抗大灾、救大灾思想,克服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积极组织调运和储备救灾物资,夯实抗灾救灾工作基础。
    (七)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防灾减灾宣传工作,认真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严明救灾工作纪律。切实做好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强化信息共享,业务协调,认真做好隐患排查化解,切实做好群众提前避险疏散转移工作,切实防止和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形成抗灾救灾工作合力。努力夺取抗灾救灾工作的最后胜利。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
相关链接上方广告
相关链接
青海新闻网 中央电视台CCTV 中华慈善网 新华网 青海新闻网 青海人民政府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Copyright 青海民政信息网-主办单位:青海省民政厅办公室 mzt.qinghai.gov.cn Reserved. | 青ICP备05001072号-8
信息中心:0971-6166130 政府网站标识码:6300000040
2006-2022 mzt.qinghai.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青公网安备 63010402000208号

党政机关
青海民政公众号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找错
民政通办小程序
政府网站<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