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灾害救济大事记(1929-1989)

时间:1991-01-01   来源:青海省民政志编委会办公室   浏览次数:50120
  民国十八年(1929)4月 青海省华洋义赈会安辑委员会电报国民政府称:青海地瘦民贫,频年旱雹,,复遭战祸,焚掠屠杀,死亡山积、草根树皮食尽,人将相食,总计灾民87.31万人。

民国十八年(1929)

4月  青海省华洋义赈会安辑委员会电报国民政府称:青海地瘦民贫,频年旱雹,,复遭战祸,焚掠屠杀,死亡山积、草根树皮食尽,人将相食,总计灾民87.31万人,无种可播者40万人,特请急赈。

10月2日  省府主席孙连仲,电报南京蒙藏委员会称:青海种族繁多,除蒙古29族及西宁所属各县汉、回、撒拉、土族灾民117万人不计外,海北尚有与蒙旗杂居之刚察族汪什代克等8族;稍东有果洛族,海南则有玉树29族,被灾人数54.66万人。电请拨给巨款赈恤蒙番灾民,后南京赈灾委员会拨青海省29族赈款1万元。

西宁县夏秋间大雨成灾,被灾1庄,面积3石6斗。西川河右岸支流大康城川及甘河沟一带的汗东。李家庄、大源、波家等地仍旱,乐都终年不雨,颗粒俱无,加之雹灾19庄,面积4260亩。灾民达7万余人,哀鸿遍野,惨不忍闻。大通旱,庄稼无收,被雹16庄,面积1300亩。

秋,省民政厅集资款设立灾民收容所三处于西宁城关,收养灾民二千余人,委张鹤亭为主任,全活灾民数千人。

民国十九年(1930)

中国红十字会调查:青海发牛羊瘟疫和猪霍乱共死去牛羊510余万头(只)。其中:海北蒙旗地区约120万余头(只);海南藏族地区约180万余头(只);玉树25族约210万余头(只)。死亡率:牛为30%至70%;山羊、绵羊、骆驼为60%。在农业地区,猪霍乱症90%至95%。瘟疫蔓延地区极广,使畜牧业蒙受极大损失。

今年西宁县雨雹和黄灾面积1620亩。乐都县黄灾面积27500亩。民和13庄雨雹面积1500亩。大通县12庄雨雹和黄灾面积10500亩,贵德县23庄黄灾面积3300亩。循化县3庄被雹面积2300亩。化隆县9庄被雹面积1300亩。同时循化、化隆、民和等县还有黑霜及鼠害。

青海省各县社仓、义仓共积谷1199.8万石(每石折合公年,下同),存洋4000元。计西宁县社仓4处,积谷320。8万石。湟源县义仓积谷352.3万石,大通县义仓丰黎仓积谷243.7万石,湟源县社仓积谷29.2万石。民和县裕民社仓积谷29.2万石。贵德县社仓14.7万石。循化县社仓积谷130万石。互助县丰裕社仓积谷30万石。乐都县社仓积谷130万,共和县社仓积谷1.8万石,存洋500元。都兰县社仓存洋1500元。化隆县社仓存洋1000元。同仁县社仓存洋1000元。

11月4日  省政府颁布统一西宁县各社仓管理办法11月10日西宁4 社仓依照管理办法。推举刘礼、李承忠、方立周光辉四人为四社仓社副。

民国二十年(1931)

4月  青海省赈委会请愿代表赵佩等七人,呈请国民政府拨巨款救灾民称:青海自民国9年来地震以来,瘟疫流行,人民染此而死亡者达170余万人,牛羊牲畜罹此而毙者有530~540万头(只),民国15年后,旱害肆虐,冰雹频繁。民国19年循化、马燕、民和等县群鼠伤禾。西宁、大通、互助等县小麦生黄,颗粒未获。同时,匪祸遍延全省,湟源、贵德、巴燕、循化、乐都、民和等县城乡死于非命者8.7万余人。

西宁、互助二县53庄,被雹灾田1.23亩;民和县48庄旱、雹灾田1.69万垧(每垧折合,市亩);乐都、大通二县28庄,水灾,灾田1531顷(每顷折合,市亩)。

民国二十一年(1932)

11月  青海省西宁、湟源、大通、贵德、循化、宜源、民和、互助、乐都等9县。原有社仓15个,积谷1.28万右,存储银元1750元、白银1000两,共和、都兰、化隆、同仁等4县新设社仓4个,积谷18石,白洋4000元.

民国二十二年(1933)

秋.西宁、乐都、民和、湟源、大通、互助、贵德、化隆、循化、同仁、共和等县暴雨、山洪成灾、溺死人畜、淹没田地。乐都、化隆等五县并被雹,损禾严重。乐都大路恰庄、星泉庄一带30华里内平地积雹尺许,秋禾全毁。全省灾民共28.6万人。

民国二十三年(1934)

民和县自夏至秋阴雨连绵,发生黄锈,豆类腐烂,灾情极重。西宁省垣一带,夏旱秋涝禾稼生黄。乐都南乡虎狼海及大麦沟脑山一带入夏暴雨成灾,所有已播庄稼均被山洪冲刷净尽。

民国二十四年(1935)

西宁地区灾害频仍。4月中旬多风亢旱,低温,草木不见萌芽,时疫间作。入秋大雨,湟水瀑涨,惠宁桥被水冲断,7月9日,被雹大如鸡卵历1小时,冰块厚达5~6寸,禾稼荡然无存。

9月,西宁、互助、大通、乐都、湟源、化隆、贵德、民和、循化、共和、宜源、同仁、都兰等13县共计社仓22个,储存青稞1122.58万石、小麦165.36万石、豌豆195.26万石、大豆1.52万石。

民国二十五年(1936)

省府呈报国民政府和赈委会称:“本省今岁夏秋之间,山洪冰雹交相成灾,西宁、大通、乐都、互助、同仁、循化等县所属村庄有连遭冰雹,禾稼打伤无存者,有山洪暴发,田地均被冲没者。如互助、大通两县,几至无村不灾,似此奇重,殊为年来所未有。”

7月22日,青海省海南、海北地区兽疫流行,据国府防疫处调查,羊群因染寄生虫 病死亡,海北达10%;海南达20%;海北门源的黑石头和老虎沟一带死亡率竟达50%,约计死亡牛羊800万头(只)以上,受害之巨,实为数百年来所罕见。

民国二十六年(1937)

民国廿五年夏季蒙藏族牲畜瘟疫成灾,蔓延到都兰、湟源、宜源、共和、同仁、同德、称多、玉树、昂欠等9县。民国廿六年七月经行政院拨给青海省赈款10万元,并派杜延年为青海赈务查放专员,共赈济灾民9851户,4.93万人。后又拨款6万元,赈济西宁、大通、互助、湟源、化隆、循化、贵德、共和、同仁、宜源、民和、乐都12县贫民5.8万元。

民国二十八年(1939)

3月27日,青海省赈济委员会正式成立,马步芳兼任主任委员,陈显荣、郭学礼、马绍武、谭克敏、马骥、马禄、翟玉航、基生兰、祁仲道、杨焕、刘呈德等13人为委员。8月9日,西宁、互助、大通、循化、民和、同仁、湟源、贵德、化隆、宜源、乐都、共和12县也成立了赈济委员会。

民国二十九年(1940)

入春以来,气候失调,各地均遭旱灾,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东部各县阴雨不停,大通县降雨两月,谷物发芽霉烂。各县公私房屋大批漏塌,损失约值法币40~50万元。被水冲毁的道路。桥梁、树木约值70~80万元。同时,霍乱流行,以共和、同德的蒙藏地区疫情较重,并延及湟源一带。至严冬疫厉流行,死亡甚巨,灾情惨重,总计全省灾民6529户,3.14万人急待赈济。经省府自筹赈款10万元外,并向中枢及各方捐助赈款33.9万元,分别缓急施以赈救。

民国三十年(1941)

1月18日,省赈委会决议,办理防疫及急赈,以4万元购买药品;3万元办理急赈,其余赈救购粮散放籽种,并报中赈会。

3月5日,省政府以去岁旱涝成灾歉收,致今春民间籽种问题严重,决定,各县县仓存粮全部出借,作为民间春耕籽种,共计各色粮4.81万石。

4月8日,省赈会申报中赈会,青海省疫疠流行死亡日增,尤以湟源、大通、乐都、互助、民和、化隆、贵德等县及蒙藏区域为最烈,截止现在会省约死亡5万余人,急待赈济灾民4.64万人,中赈会先后拨款8万元。

7月27日,省府、省赈委会,省抚恤委员会,再向国民政府。中赈会请赈称:当前人畜死亡,日有所闻,如海南千人录族千户,全家死亡;邻近账房60家,约670余口,死亡2/3,虽中赈会先后拨款8万元,但因灾情过重,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恳请再予赈恤赈恤,民救灾黎。

8月19日,湟源县一二三区。拉沙尔庄,星泉庄等37处骤降冰雹,雹比鸡蛋尚大,禾稼打伤殆尽,打死马2匹,受灾群众1.6万人,被灾水旱地5.9万亩。

民国三十一年(1942)

10~11月,省府、省赈委会先后5次致电中央赈委、蒙藏委员报灾称;春令年谷,普遭黑霜。入秋迭遭冰雹摧残,9月气候逆转,突降大雪,其厚盈尺,且断霜冻,所有作物枯死,产粮之西宁,互助、湟源等14县,收成仅十之三、四。7月下旬至10月上旬蒙藏地区发生牛瘟,由环海8族传染到黄河以南的贵德、同德、同仁,继至柴达木地区,纵横各达一千华里,死亡牛羊110万头。电报后,中枢先后准拨灾荒急赈费60万元,牛瘟急赈费100万元,和兽疫防治经费250万元,并成立了农林部青海省兽疫防治大队,省政府还规定,民国28年~31年各地公益捐款,统拨当地充实仓储,其间,西大通、民和、乐都、互助、化隆、贵德、宜源、湟源等9县商民因走私等案,所罚公益金9.59万元,购粮2369石。

民国三十二年(1948)

2月7日,贵德县山崩,两查纳庄西村百姓共291户,压死104人,伤13人,逃出存活者41人,压毙骡马400余匹,8月,中赈会电发贵德急赈款5万元。

2月22日至4月22日,2月22日化降县甘都筹开集市,发放小本贷款5.6万元。3月18日乐都高庙镇成立集市,贷放贷款各20万元,3月25日省政府为救济贫民春耕,民和、互助、湟源、同仁、海晏五县,发放小本贷款170万元,菜籽、青稞240大石,3月28日省政府决定在共和发放小本贷款20万元,4月8日,小峡集市开办费2700元,4月22日省政府增贷湟源县青稞200大石。

2月,中央财政部批准,豁免青海省畜税,省府申报:所有乡镇临时交易,农民出售自养之牲畜,概予免税,原有畜税机构,一律撤销。

5月6日,西宁县已拨各项公益捐款7.29万元,已购仓储粮356石,存储备用,7月2日为开辟集市,繁荣化隆、循化、同仁三县经济,省政府发放贫民贷款20万元。

8月21日,省政府电报行政院:本省入夏以来,气候失调,5月阴雨连绵,六月亢旱不雨。入秋冰雹迭降,山洪暴发,冲压人畜田地,酿成巨大灾情,以西宁、大通、贵德、湟源、互助、化隆、祁连等县为最,西宁县属拉尔宁一带冲淹男女老幼114口,庄院50余处, 家畜300余头,灾田70余石。大通县新庄桦林等12乡,冲没学校两处、庄院6处、房屋34间、淹毙男女6人。贵德县茫拉沟、先多沟等地淹没田地14.9石,湟源县西沙乡淹没庄院2处、房屋28间,淹毙男女10口。祁连设置局二寺滩等地禾稼全被淹没。电报后,中央梳拨款前后共70万元,分配受灾最重的大通、互助二县各25万元,分配西宁县20万元进行赈济。同时,由各县县仓储粮内提出6.06万元贷放于农区,专作籽种之用,又由主席以省党部主任委员名义自筹款额1001.34万元,贷放小本贷款于各灾区,并指定专作小本经营及购播籽种之用。在牧区贷款2000万元。

12月,省政府自民国27年改组后,即将各县仓储严加整理至29年,收回民欠本息粮公斗4.98万石。尚有尾欠本息粮公斗1.59万石,2550余元一律豁免.并令收公益捐款一律拨归各县仓,购粮存储,30年度,西宁等10县配拨赈款17.36万元,共购放籽种粮7011石,作为各县仓基粮外,其余贵德等10县局配拨粮款6.64万元,以维仓储.截止32年度止.各县仓储粮数目统计如下:省会警察局1处,950石,西宁县5处27909石.民和县县2处,1497石.大通县2处,6627石.同仁县1处,1065石,湟源县1处,5837石,宜源县1处,3463石,互助县2处,6056石.循化县1处,887石.化隆县2处,943石.贵德县1处,1974石,乐都县2处,7496石.合计23处,6588石.

民国三十三年(1944)

7月22日,省政府致函中央赈济委员会称:民国32年1月至12月底,玉树、称多、囊谦三县牛瘟,死亡牲畜20.63万头。请求施赈。

7月19~20日,都兰县希里沟等处黑箱杀禾,8月21~23日,玉树专区农耕区域被黑霜袭击,颗粒无收。

民国三十四年(1945)

1月21日,社会部配拨青海省1944年度冬令救济奖助费50万元,省政府交省社会处会同警察局购买储仓粮贷赤贫人民。

5月16~19日,午后,互助县被雹,雹大如卵,低洼处厚积尺余。所有田禾尽数摧残,被灾的有总寨堡、双树堡20个乡,东西160余里,南北20余里,灾田4.33万亩。同日,大通肥1、2、4区亦被雹。

6月,海南蒙藏区域千卜录,都秀各族遭受雪灾,压死羊3.08万只,病死牛1238头,环海玉树各县又患牛瘟,致毙者甚多。农业区普遍遭受旱灾,、雹灾,损失惨重,据统计:互助、民和、乐都、大通、贵德、西宁、宜源、同仁、化隆、循化、共和、海晏12县待赈人数24.64万人

民国三十六年(1647)

西宁市、大通、互助、乐都、循化、同仁、贵德、湟源、共和、海晏、民和、湟中、玉树、称多14市、县和祁连设治局遭受严重水、雹、旱、霜等灾,受灾7成以上的灾田面积263万亩,本年度应征粮6.76万石,经粮食部核准减免粮4.29万石。

民国三十六年(1948)

8~10月,省政府、省参议会先后5次函电中粮部,水利部称:今年入夏以来,共和、贵德、循化、同仁久旱不雨,禾苗枯萎。湟中、西宁、乐都、民和、互助、大通、湟源七县被雹。入秋又连日暴雨、山洪暴发。大部耕地被淹没,百姓被淹死者44人。据省社会处《青海灾情实况》载:宜源、化隆、民和、乐都、循化、同仁、互助等7县受灾面积占耕地49.9%,全省公路桥梁被水冲毁112座,涵洞12处,湟水、大通河两岸所植树木被卷走200余万株.正施工的”长胜”庆凯、平安、阁公等渠,全部被洪水冲毁,8月26日夜西宁麒麟河水猛涨,通济桥被冲断,西郊的湟水桥,水冲桥身下摇,不能通行车马。东关外玉带桥沟中住的蓬房贫民有些人蓬一并被洪水卷走。

1949年

12月,10月,结合征粮,对农村灾情进行了调查.一是解放前夕,国民党青海省政府加紧抓兵、抓夫、派款,以及国民党马卡芳军队溃退时的窜扰,使农村田园荒芜,庄稼歉收或无收,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入冬后,马步芳军他的残余,在大通、湟中、化隆、互助、贵德、共和等县的部分地区,纠集败兵,裹胁群众,流窜抢劫,发动叛乱,使群众遭受匪灾之苦。受匪灾较重的大通,在匪乱中死忘群众196人,负伤的76人,损失粮食209石(每石折合,公斤),烧毁房屋208间,什物无算,二是4~7月,西宁、湟中、互助、贵德、化隆、乐都、湟源、大通等县(市)的部分地区,先后遭受雹灾1~3次,有的地方还遭受了洪灾和虫灾。据8县(市)统计,共有120558人受灾,占全省人中的8%。征粮中,对受灾户的公粮,经民主评议,给予减免。

1950年

2月28日,青海省生产救灾委员会成立,主任陈思恭,副主任吴融锋。

3月10日,青海省人民政府于3月7日至10日接连发布指示和布告,明确处理旧债及新的借贷政策。提倡自由借贷,实行有借有还,解放前所欠地主富农高利贷的旧债,所付利息超过原来一倍者,停息付本;所付利息超过两倍者,本息均停付,指示要求各族农民互务互借,开展副业生产,厉行增产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以各种有效旋,活路农村借贷,共渡时艰,争取不饿死一人。

4月27日,中共青海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张仲良在省农村代会讲话时提出:当前农村工作的三大任务是生产救灾、互助互借;肃清匪特,重点反霸;减租清债,试办土改。

8月23日,省人民政府通知各级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自1950年8月1日起,应继续每人每日节约1两小米,掀起节约运动,以济灾荒。

12月23日,省人民政府在1950年春耕中,组织七个工作组到春荒灾区,组织群众进行生产救灾工作。据11县市的统计,共借出粮食3.8万多市石,解决了30万亩耕地的籽种和15万人至20万人的生产困难。同时兴修水利以工代赈,元月份发放贷款人民币3500万元。发动农民摘副业生产,控药村、打猎、运木料、驮盐、挖金等,鼓舞了灾民的生产情绪。仅乐都县贸易支公司即收购芜活5万斤,合人民币2亿元,折粮2000市石。

夏灾发生后,省政府先后拨出救灾粮1707市石。在民和、湟中、乐都、贵德、互助、西宁等六县市,发放农贷款及农副业,贷款8.08万元,集体组织群众生产自救,修建甘青公路,实行以工代赈。结合减租退租工作,直接解决灾民生产与生活的困难。据农业区实行减租的253个乡统计共减回租粮1.76万市石。

12月,青海省内驻军各部,1950年全年共捐人民币3828万元,衣物鞋袜5667件,救济灾民。

1951年

3月14日,中共青海省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开展互助互济,活路农村借贷,因地制宜发展副业生产,及时发放贷款和义仓粮。

4月19日,省民政厅发出整顿的通知说:青海省的14个县市共有义仓粮1018.78万斤,去年收回来均不到3成。目前主要是把义仓粮发放好,在发放过程中进行整顿。一、重视整顿工作,要明确认识到义仓是群众积粮荒的制度,不容少数人把持拖欠。二、青海种地下籽多,在今后一个相当时期,义仓粮应该以解决籽种困难为主。三、民主商议,专人负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保管、发放。

12月28日,西北民政部批复青海省民政厅1951年1至9月生产救灾总结报告,认为青海省能在灾害发生前掌握灾害发生规律,及旱布置防范;灾害发生后,动员干部、群众积极抢救,并组织副业生产,实行以工代赈等办法,是完全正确的,

1952年

2月8日,民政厅转发西北民政部指示,要求各县认真整顿义仓粮。义仓粮要以乡为单位分散保管,主要用于农民青黄不接时的口粮及春耕籽种。没有义仓粮的乡,应积极建立新义仓。

3月26日,青海省生产防旱委员会成立,省人民政府主席赵寿山任主任,赵全璧/赵锦峰任副主任。

6月27日,省人民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商讨互助、大通、湟中、宜源、民和等县救灾问题。会议决定,除已给湟中、宜源、大通县拨发的夏荒救灾款1.8亿元外,再由省财政厅给灾区农民借放小米28万斤,省人民银行再投放副业贷款20亿元,并再组织工作组前往灾区以动群众,以生产自救,互助互济等办法,解决灾民口粮困难。

7月24日,西北民政通报表扬海省救灾工作,通报指出:“1951年冬和1952年,很多地方因为忙于土改、减租和三反,放松了救灾工作的领导,使灾情由轻变严重。有些地区竟发展到很严重的程度。青海省接受了这个教训,在新灾发生后赵寿山主席、农林厅赵锦峰厅长、民政厅厅长陈思恭亲赴灾区检查督导,使灾情停止发展。我们认为青海省领导上对救灾工作是重视的,做法也很好。”

1953年

5月17日,4月农业区各地旱象严重。民和、乐都、湟中等县,有120万亩浅山地下种困难。已经下种的出苗率很低。夏荒缺粮4万余人,其中3844人已断口粮。疫病开始流行,并且已国死了儿个人。省人民政府连续发出指示,要求组织抗旱救灾,防止夏荒。5月,旱象继续发展,渠干、井枯、湟水几乎断流。加之夏荒严重,缺粮农民达8万余人,借贷十分困难;人心惶惶,求神祈雨等迷信活动接连出现。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全力组织生产抗旱,号召全省党政军民紧急动员起来,坚持抗旱斗争。至5月17日,全省已抽调3000名干部,组成7个生产抗旱团,分赴各县领导抗旱,及时发放义仓粮370万斤,救救款70亿元,农业贷款97亿元。

8月13 日,游牧区的同德、同仁、兴海、共和、海晏、贵南、尖扎县、河南蒙旗与都兰县部分地区,因大旱缺乏水草,牛羊严重死亡。玉树、果洛、河南蒙旗、同仁、曲麻莱等地4~5月发生牛瘟。小块农业区也受干旱,共和县下种80%,20%无苗,40%可收5成,玉树较 1952年减收一半。为急救和扶助贫苦牧民春荒期间的困难,已拨款济款33.7亿元,入夏又拨救济款4.8亿元。

9月12日,省卫生厅、民政厅、财政厅根据各灾区灾民急重病情的实际状况,将卫生部、财政部8月27日拨给本省灾民急重病减免医疗专款3亿元,分拨给受灾县市和中山医院共2.7亿元。

9月15日,6月17日至22日,农业区各县普降喜雨,各族农民抢墒播种。但为时已晚,灾情已成定局。全省实播面积比计划减少130万亩,约有150个乡,60万人口的地区灾情严重。24日,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张冶中在秘书长常黎夫陪同下来青海视察灾情,为减轻灾区农民负担,省政府于9月15日还颁布了《受灾农民农业税减免暂行办法》。

10月10日,省政府再次发出关于整顿义仓粮的指示,要求切实做好粮食归仓和妥善保管,对以往拖欠和保管情况,进行一次清理。

12月,1953年青海省大旱之后,又相继发生雹灾、洪水、阴雨和病虫等灾,总计全省成灾面积363.94万亩,占全省播种面积66%其中旱灾234.28万亩,雹灾112.78万亩,成灾人口8.67万人,困灾减产粮食18197万斤。

中央生产救灾委员会,关于1958年灾情和救灾工作的总结报告中指出;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两省的旱灾亦为前所少有。

12月,全省灾情比往年面大度深,入冬以来,通过征粮做好灾区的公粮减免,结合购粮进一步摸清了灾底,保证灾区粮食供应,同时,组织灾民和平自救,重点发放救济款16.2亿元,牲畜副业贷款1 亿余元,组织了40多种副业生产,据不完全统计,组织起来的大车有750辆,牲畜1300多头和以工代赈的灾民2000余人,收入约30亿元,使灾民保全了畜力,解决了口粮和部分籽种,推动了冬季备耕工作,这不仅使本省12.6万多重灾民平稳的渡过冬荒,而且使近12万的轻灾人口普遍的为1954年春耕生产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1954年

4月12日,湟中、大通、互助、乐都、循化、湟源、海晏、化隆、西宁9县(市)春夏荒中缺粮需要救济的群众约7279户,3.46万人,需救济粮205万斤(春荒93.67万斤,夏荒111.38万斤),其中以湟中、大通、互助三县问题较大,重灾区缺粮需要救济的灾民2031户,1.1万人,需救济78.36万斤,占春夏荒缺粮总数37%强。轻灾区需要救济的灾民1332 户,6478人,需要救济粮39.24万斤,占春夏缺粮总数19.1%。贫瘠山区和非灾区占春夏荒缺粮总数43%。

6月1日,去年旱灾比较严重的民和、互助等县,到4月中旬重灾乡部分群众已经断粮。民和县有55户100多人外出讨饭。至6月1日,据农业区10县市统计,共有重灾村503个,灾民11.79万人。

6月17日,果洛自治区吉旦周围被冰雹袭击。雹块大如鸡蛋甚至如碗。机关、部队被打伤害15人,其中重伤6人,群众中一个牧童被打死,打坏账房20顶,打伤牲畜多头、匹。

6月19日,中共青海省委发出关于加强生产救灾工作的指示,指示说,去年大旱之后今年在许多地区又有各种自然灾害相出现,被迫出卖牲畜、青苗、土地、房屋者时有所闻;背井离乡,外出逃荒的亦有发现;农村高利贷者乘机讹诈,增加了社会不安。省委要求全党把抗灾工作刻不容缓和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抓紧抓好。

8月30日,省委又发出紧急指示,要求加强对秋收工作和生产救灾工作的领导,克服灾害造成的困难,力争完成今年粮食增产计划。

9月3日,5月4日至9月3日,共计103天内,农业区11县市降雹28次,188个乡先后遭受雹灾,受灾面积46.85万亩。

12月7日,省民政厅于10月28日发出关于整顿义仓粮并试办义仓粮转向信用合作社的通知:农业区11县市及牧业区海晏、祁连、同仁、都兰、玉树等小块农来区,原共有义仓粮1018.79万斤,各级领导要足够重视,抓紧清理束顿,争取归仓粮数达到原有粮数75%以上,为义仓粮转向信用合作社打好基础。至12月7日各县义仓粮转向粮转向信用合作社的工作已普遍展开。义仓粮回收工作进展顺昨,民和已收回70%,湟源、贵德已收回80%

12月,春夏两季,部分乡地发生霜、冻、风、雹、旱等自然灾害。全省共发放农村自然灾害救济款61.9亿元,各种贷款204.64亿元,义仓粮500余万斤,并供应了大批粮食,有力的支持了生产救灾。1至8月期间,灾民以工代赈收入约束300亿元,各种副业生产约500亿元,使灾民渡过了春夏荒,而且保证完成了农来增产计划。

1955年

2月3日,果洛州从去年10月以来,连降大雪,交通受阻,群众处境十分困难。国务院调派空军从1月1日至2月3日空投粮食9.6万斤,茯茶6000斤.

1956年

8月13日,中共青海省委常委会,决定把生产救灾作为灾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要求在减产2成的轻地区,必须继续努力,保证90%以上社员比去年增加收入;在减产3成至5成的重灾区,保证农民收入大体与去年相等;减产5成以上的特重灾区,保证每一户农民的生活和今后的生产。

8月28日,为了加强对救灾工作的领导,青海省生产防旱办公室,改名为生产救灾办公室。

12月11日,农业区11县市灾情统计,共有151个乡,647个农业社,遭受各种灾害,成灾面积81.06万亩,其中雹、洪灾害62万亩。因灾伤亡22人,损失耕畜94头,羊978只,摧毁房屋138间、树木1.7万余侏,因灾减灾粮食12562万斤,成灾人口21.8万人。受灾地区以互助、大通、化隆、门源4县为重。

12月,大通县遭受雹、冻灾达22个乡(镇),123个农业社,占总社数70%,受灾面积35.86万亩,占播种面积52.8%减产4271万斤,受灾农户1.48万户,灾民9.53万人,占农村人口70%,其中重灾民1.7万人。灾情发生后,县上党政领导把生产救灾列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大力组织生产自救。

1957年

4月3日  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召开千余人干部动员大会,副省长张国声作《动员全党,动员群众,全力以赴,大张旗鼓地开展生产抗旱运动》的报告。报告说,今年春季以来,青海各地旱象来重,不能不种的土地有38.6万亩,不能出苗的约20万亩。为加强领导,12月成立了青海省生产抗旱五人领导小组,张国声任组长。

6月22日至8月1日,省人民委员会两次批转省民政厅关于当前夏荒情况的通知说:民和、乐都、大通、门源、湟源、互助、循化、贵德、化隆、海晏10县对春夏荒情况都进行了调查,民和县调查3个乡中,1个灾乡,缺瘠山区占28%。乐都县调查的四个乡中,一个是灾乡,缺粮户口总户数26%。门源县检查3灾乡,缺粮户占总数的29%。互助县检查3个重灾区乡,缺粮户占总户数的64.8%。大通县20个乡镇的统计,6~8月缺口粮的有7413户,占总户数的34%,省人民委员会强调指出,希望各地认真吸取去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因灾饿死人的惨痛教训,加强夏荒工作的领导,广泛开展和寻找生产门路,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中的困难,集中力量做好当前的夏荒救灾工作。

1957年

4月3日,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召开千余人干部动员大会,副省长张国声作《动员全党,动员群众,全力以赴,大张旗鼓地开展生产抗旱运动》的报告。报告说,今年春季以来,青海各地旱象严重,不能下种的土地有38.6万亩,不能出苗的约20万亩。为加强领导,12月成立了青海省生产抗旱五人领导小组,张国声任组长。

6月22日至8月1日,省人民委员会两次批转省民政厅关于当前夏荒情况的通知说:民和、乐都、大通、门源、湟源、互助、循化、贵德、化隆、海晏10县对春夏荒情况都进行了调查,民和县调查3个乡中,1个是灾乡。缺粮户占总户数的39%,一般地区占14.7%,贫瘠山区占28%,乐都县调查的四个乡中,一个灾乡,缺粮户占总户数26%,门源县检查3个灾乡,缺粮户占总户数的29%,互助县检查3个重灾乡,缺粮占总户数的64.8%,大通县20个乡镇的统计,6~8月缺粮的有7413户,占总户数的34%。省人民委员会强调指出,希望各地认真吸取去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因灾饿死人的惨痛教训,加强夏荒工作的领导,广泛开展和寻找生产门路,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集中力量做好当前的夏荒救灾工作。

7月19日,为了帮助玉树地区牧民生产救灾,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派出工作团。同时增拨救济款8万元,增调青稞50万斤、茶叶60万斤以及煤油等日用品60吨。

12月,本省劝募支援灾区物资从1957年11月初开始,12月底基本结束。参加募捐活动的5万多人,共募捐现金5.33万元,物资3359件,其中大衣14件、棉衣600件、单衣1325件、绒衣275件、单棉帽252顶,各种鞋子659双,小孩衣服103件,其他物品131件,对现金除上交中央2万元,其余3万元根据本省1957年灾情情况分配民和、乐都、互助等县、物资全部发给灾区和非灾区缺乏寒衣的贫困户和“五保户。

1958年

2月12日,省人民委会关于预防春夏荒的指示中说:1957年我省自然灾害,虽较1956年为轻,但民和、乐都的旱灾,互助、湟源的雹灾,还是很严重的。全省粮食减产9370多万斤,为了预防今年春夏荒,使灾民的生活得到保障。一、灾区农业生产合作社应对各项生产活动进行全面安排,大力开展副来生产。二、教育灾民依靠自己克服困难,勤俭节约渡过灾荒,挖掘一切潜力,进行生产自救。三、发好救济款,应当用在最需要的时候和必须救济在灾民身上。四、加强组织领导,民和、乐都、互助、湟源生产办公室应充实力量,加强对救灾工作领导。

4月21日,内务部向国务院《关于春荒和新灾及今后意见的报告》说:青海省比去年同期降雨量少44.4%,受旱灾面积有34万亩,其中有8万亩不能下种或种不不出苗,其余26万亩出苗率也不过50%。国务院批转了这个报告,并指出:战胜春荒、春旱和新灾是各地当前的重要任务。因此,一方面要注意对于灾民的救济工作和改进粮食的供应工作。以防止某些灾荒情况的发展扩大。一方面要密切注意生产大跃进的声势下,所容易疏忽的有关群众生活的一些重大问题,并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以保证群众在农业生产战线的革命干劲继续高涨。

6月14日,省民政厅向袁任远代省长,薛克明副省长签报:春夏荒期间,化发生11起非正常死亡,死亡当地群众5人(藏民4人、回民1人),移民6人。

1959年

8月8日,青海省农牧区原有义仓粮1018.78万斤,在1953年8月前清理出864.99万斤。省人民委员会批转了民政厅、人民银行青海分行《关于义仓粮处理的报告》指出:义仓粮原则上应属于公社所有,转作信用部的公积金,应当专门作为无息贷款,照顾穷社穷队的遭灾的队;必要时,也可以无偿拨给一定的款项给穷队和遭灾的队,以帮助其解决困难,但必须经公社管理委员会讨论,报经当地县人民委员会批准。各州、市、县和人民公社均不得将义仓粮款挪作其他用途,凡已挪用的必须迅速归还,希立即进行清理。

12月,全省1959年各种自然灾害成灾面积130.43万亩,减产粮食13129万斤,使57万人缺口粮4954万斤。(一)据湟中、民和、大通、互助、湟源、化隆、乐都七县统计春夏荒期间,浮肿病患者1.01万人,其中死亡256人;盲目外流农民4998人,在逃荒中死亡10余人。(二)入夏以来,农业区和部分牧业区的19个市县,不断发生冰雹、暴雨等自然灾害,全省已有受灾面积60.34万亩,受灾人中25万人,因灾死亡50人,伤54人,其他财物损失也很严重。(三)牧业区由于1958年平息叛乱,牲畜没有抓好膘,1959年春吃不上青草共死亡牲畜89.8万头(只)。为了战胜春夏荒和各种自然灾害,各级党委政府对群众的生活了安排。据不完全统计:1959年元月至9月副业收入即达2764万元;在互助互利的原则下,社与社、队与队展开了大规模的余缺调剂,防止浪费,节约粮食,仅1959年10月至12月全省即节约粮食234万斤。政府还发放了救济款334万元,生活贷款122万元,粮食和土特产品预购款393万元,对缺粮、缺钱地区的社员进行了及时的必要供应和救济。在牧业区继续进行平息叛乱的果洛、玉树等地区,对受蒙敝裹胁的人员和遭受叛匪抢劫,生活有困难的9万余名牧民群众,进行了大力救济,发放救济款214万元,帮助他们重建家园,恢复畜牧业生产,通过生产自救,解决生活困难问题。1959年结合秋收,在群众掀起了一个大贮代食品运动,已经储备蔬菜、野牲肉和野生植物代食品等过10亿余斤。

1960年

3月5日~6日,中共青海省委、省人委在湟源县召开了农村生活安排现场会,西宁市、乐都、互助、大通等11市县的县委书记、粮食局长、生活安排办公室主任、公社党委书记、主任,生产队党支部书记、队长等70余人参加会议。孟昭亮副省长在讲话中强调了湟源县群众生活安排好的主要原因:一、政治挂帅、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在大抓生产的同时,抓好了群众生活安排。二、彻底核实产量,坚决贯彻了粮食分配政策。三、在做好群众生活安排上,经常通过现场形式,及时总结评比,奖励先进、带动全面。会议要求各在以社会主义教育为纲,以生产为中心,大力宣传和推广湟源县和各地区的先进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掀起“学湟源,赶湟源”的竞赛高潮,切实安排好人民群众的生活,加速防旱抗旱,春播。

9月20日,中共青海省委于9月18日、20日先后两次发出指示,要求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深入受灾地区,开展大规模小秋收和生产自救运动。广泛采集野生植物,猎取野生动物,积极帮助群众克服生活困难。

12月,1960年全省农作物各种自然灾害成灾面积411.87万亩,其中旱灾111万亩,重灾205.38万亩,轻灾206.49万亩,成灾人口34.2万人,因灾减产粮食39602万斤,缺粮人口35.45万人(次)。通过国家救济和帮助,基本上解决了救济对象的吃、穿、疾病治疗等困难。

1961年

8月  日,中共青海省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总结了青海近几年来的工作,检查了生产上的瞎指挥,浮夸、弄虚作假,大刮“一平二调”共产风和所提出的“死人也要开荒”等问题。结果使农业区开了荒地,荒了熟地,农业连年减产,粮食极为紧张,牧业区破坏了草原,使畜牧业遭受严重损失,全省在1959、1960年两年内牲畜死亡800余头。出现人瘦、地瘦、牲口瘦和疾病流行的情况,1961年底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病患者4.15万人。其中浮肿病1856人,干瘦病7118人,妇女闭经和子宫脱垂2.97万人,小儿营养不良2775人。

9月15日,省民政厅向内务部报告:五月以来,青海省连续发生旱、冻、风、雹、洪等灾害。截止7月24日,全省受灾面积369万亩,占播种面积44%,估计减产粮食9000余万斤,柴达木等6个地区被洪水淹死77人,爱伤23人,淹死牲畜509头,倒塌房屋926间,对今年的生产救灾工作,省委于6月初召开了电话会议和省、州、县三级书记会议,专门进行了研究部署。省民政厅两期分拨救济款826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受救济的5.5万多户,23.2万人。此外,根据前一时期疾病较多的实际情况,除国家卫生部拨给的50万元医疗费外,又从社会救济款内抽出 40万元,作为对贫困户的治病补助。通过以上措施,群众生活安排基本落实。盲目外流和患疾病的人大大减少。群众情绪稳定,生产积极性普遍高涨。

12月,1961年全省农作物遭受各种灾害面积445万亩,其中旱灾242万亩,雹、洪灾127万亩、霜冻灾40万亩,风灾及其他灾36万亩,减产5成以上的140万亩,9成以上至绝收的80万亩,共减产粮食17300万斤,成灾人口约40万人。因灾缺粮人口30.32万人。

1961年全省灾情大于1960年,但群众生活安排却比往年扎实。一、发动群众抢救灾的农作物。据海北、黄南、海西、乐都、民和、大通等州县的不完全统计:改种复种面积8.7万余亩;对已成熟的农作物在灾后进行了抬穗头、扫落粒、仅海北、乐都 、大通、互助、西宁市在灾后共扫回粮食194万斤,大大缩小了成灾面积。三、积极开展生产自救运动,全省共采集了各种代食口1.04亿斤。海北、化隆、西宁、大通、互助等地各种副业收入达397万元。三、全省全年放救济款972万余元,救济了11.7万户,62万人。与此同时,这了解决抓儿的过冬问题。全省发放了棉布38.81英尺,棉衣3.88万件。

1962年

2月23日,中共青海省委第一书记高峰在省委常委议上的发言说,1958年至1960年,青海的工作错误很多,恶果很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粮食减产一半,人口损失20多万,1961年粮食产量和牲畜总头数,都只相当于1952年的水平。

4月20日,省民政厅统计,1962年春、夏荒全省共缺口粮4500万斤(缺玉树、果洛数字)。缺口粮400万斤以上的有大通、湟中、民和、乐都、互助、通海等6个县、区、民政厅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认真贯彻“生产自救、节约渡荒,群众互助,辅以政府心要救济”的方针,多种早熟作物和蔬菜,同时大摘代副食品;根据专款专用、重点使用救济原则,解决灾区群众和贫苦烈军属、残疾军人、五保户、困难户的生产生活问题。

4月29日,省财政厅、民政厅、卫生厅联合通知:中央分拨我省一部分医药救济专款,主要用于解决群众浮肿,包括干瘦、子宫脱垂和小儿营养不良症患者,以及遭受自然灾害地区疾病患者的医药减免救济,第一次下达40万元,除糖酥丸原料15万元外,其余25万元分配如下:农业区的西宁市3.5万元,民和、乐都、湟中三县各2万元,大通县1.5万元。化隆县8千元,互助县9千元,湟源县3千元,合计13万元。牧业区的黄南州2.48万元,海南州2.55万元,玉树州4.2万元,果洛州1.5万元,柴行委8千元,海北州5千元,合计12万元。

6月13日,中共青海省委发出关于迅速即开展生产自救、大力采食家菜、野菜,克服当前粮食困难的紧指示,要求各地立即部署安排。

6月15日,湟中现有4.54万户,21.23万人为缺粮,截至目前已回销粮食1290万斤(其中口粮690万斤),预计8月底还需回销400万斤,目前全县口粮供应面已达82%(供应量县上规定每人每天半斤)。从湟中全县看,当前群众生活中还有不少困难,30~40%的人困难大,其中10%的人每10天缺2~4天粮食。60~70%的人困难小一些,可以对付过去,全县现有浮肿病人75人,干瘦367人,闭经2326人,子宫脱垂205人,比1961年减少56.4%。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已基本得到制止。过去外流的,今年已返回5000余人。(金主任审稿意见,此条似应删去)

康熙俊意见:湟中县是全省的一典型受灾县,经党的工作,1962年虽还有较大困难,但当1961年已大有好转,这本身反映了党纠正错误,采取一系列措施的成效,为从一个县侧面反映历史,我意见这条保留上为好,请金主任再考虑核定。1990 年12月6日)

12月,1962年全省农业遭受各种自然灾害,成灾面积221.3万亩,其中旱灾160万亩,雹洪灾48万亩,霜冻灾13.34万亩,成灾人中55.65万人,因灾减产粮食12198万斤,因灾缺粮人口33.8万人,洪水淹死3人,冰雹打死打伤和冲走羊200余只,冲毁房屋26间,省民政厅遵照省委纠正错误。扭转局面的指示精神,1962年仍把生产救灾工作放在第一位,继续开展生产自救,余缺调剂,互通有无活动,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481.32万元,60%以上用于解决群众春夏期间的困难、粮食部门给灾区缺粮群众借款销粮食12500万斤,供销部门对困难较大地区供应了糖、酥油、牛羊肉等营养品,并在省内调剂解决了一批在衣、布匹和30万条旧面袋;牧区实行疾病免费治疗。农业区对困难群众的干瘦、浮闭、子宫脱垂等疾病实行免费治疗。

12月,中共于海省委、省人委决定由省商业厅、供销社、民政厅将国家拨给青海省的救济用布20万米、棉花31.35万市斤和省上调剂的旧面袋30万条,部分免收布票的棉衣、绒衣等救济物资分配给受灾地区。这批物资重点照顾了灾情严重,群众衣着困难较大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湟中、民和、大通县,共下拨棉布8.71万米,棉花14.43万斤,其余部分拨给西宁市、海南、海北、黄南、海西、果洛藏族自治州和化隆、湟源、乐都到1962年12月底全部发放落实到户,帮助群众顺利的渡过了寒冬,使广大群众进一步体会到党和政府对他的深切关怀。

1963年

6月4日,省民政厅发出关于坚决防止土崖、窑洞、墙壁倒塌,造成人畜伤亡的通知,通知说,1963年春季以来雨水较多,互助县林川、召子、边滩等公社先后因土崖、窑洞、墙壁倒塌,压死10人、马1匹、牛3头。西宁市后营街居民因修房子在城墙根挖土,致城墙塌砸死5人,重伤2人。

6月6日,大通、门源两县及其邻近地区降大冰雹达一小时之久,冰雹直径1-3厘米,地面积雹2-3寸。冰雹过后天气骤晴,气温猛降到-1-3℃。群众说,这是30年来冰雹、冻害最早和最严重的一次。

8月,中共青海省委、省人委和各地党政对今年春夏荒问题都极为重视,抓得早,抓得实。全省半年来共下拨了3000多万斤口粮,42万多公尺救济棉布和263万元救济款,加上民委下拨的少数民族补助费和银行的口粮贷款等,灾区群众情绪基本安定,“四病”基本杜绝,农民外流比往年大大减少,生产积极性有很大提高。

1964年

6月17日,省民政厅、粮食厅工作组关于班玛县当前群众生活安排情况的调查:根据在亚日堂、达卡、知钦3个乡的重点了解和6个乡的汇报,群众在吃、穿、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吃的方面:知钦、马可河、达卡3个牧业区,马可河乡无钱买粮的96户,285人;知钦乡262人。灯塔乡吃粮问题大,全乡已断粮的有205人。二、穿的方面:今年冬天过不了冬的,据8个乡统计共缺皮袄3250件,其中社队能解决903件,国家需要帮助解决的2426件,需款10.16万元。三、住的方面:灯塔、班前、亚日堂等5乡缺房325间,其中社队能解决158间,需国家解决169间;知钦、达卡等乡需补助账房134顶,其中社队能解决79间,国家需要补助的55顶。

9月20日,1964年2、3月份,牧业区各地连降大雪,个别地区遭受特大雪灾。者兰、乌兰两县所属的6个乡11个公社被雪围困的牲畜达36万头(只),因灾死亡1.96万头(只)。截止8月底,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103万多亩。其中雹灾62万亩,洪22万亩,病虫害19万亩。互助、大通、乐都等县被洪水冲走粮食7万多斤、牲畜240多头(只),倒塌房屋124间,压死4人、压伤3人、有些地区的洪水是近50年来所没有的,灾区各地发动群众生产自救,乐都、大通、尖扎等县补种秋粮作物19390亩。

1965年

1月16日,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做好防旱抗旱工作的紧急指示>指出:1964年冬季以来,全省雨雪很少,东部农业区降水量比正常年份少一半或2/3。目前浅山地区里旱象已经露头,有的地方干土层已达4-5寸。为了争取1965年农业生产获得更好收成必须立即开展防旱抗旱,保证春耕播种。

8月22日,青海东部农业地区以及海北、海南和海西三个自治州境内8月18日凌晨遭受强寒流袭击。气温一般降到-3.2℃,少数地区降到-6.4℃,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霜冻,受灾最重的是海北州,波及海南州的共和、兴海、贵南、同德、海西州的乌兰、都兰,东部农业区的湟中、湟源、大通、互助、化隆、循化县。海拔2700公尺以上的脑山地,都程度不同地遭到霜冻,霜冻一直持续到8月22日。8月25日中共青海省委召开电话会议,要求各地进一步发动群众,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紧预防,尽最大努力战胜霜冻。

9月14日,省民政厅向内务部报告:1964年冬季到1966年春夏以来,青海省雨量偏少,大部分地区100多天未降透雨或未降雨。7月下旬各地连续发生雹、洪灾害、不完全统计,全省19个市县150个公社受灾面积135.21万亩,其中雹灾67.10万亩,旱灾33.2万亩,霜冻34.47万亩,洪灾3432亩,因灾死亡2人、伤3人,倒塌房屋79间,死亡牲畜357头(只)。因灾减产粮食8000万斤。

1966年

4月5日,省人民委员会批转了省民政厅关于生产救灾座谈会的报告。报告称:省民政厅于2月15日~22日召开了农业区8县及22个生产大队的生产救灾座谈会。会议期间李芳远副省长作了关于形势与任务的报告,交流了经验,研究了今后生产救灾工作的措旋。

7月27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将兰州军区党委历年积存上交的各种花色平布无代价地分配给我省6000市尺,救济灾民和贫瘠山区的贫下中农、困难户,省民政厅分配给湟中县1200市尺、民和、乐都、互助3县各1000市尺,大通县800市尺,化隆县600市尺、循化县400市尺。

12月,青海省从1985年10月至1966年5月中旬持续干旱230天,5月下旬农业区虽降了一些雨,早象有所缓和,但5月25日后旱情仍在发展据省政厅年终灾情统计:全省农牧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灾害,旱灾成灾面积共291.45万亩,成灾人口59.15万人。浅山311万亩粮食作物因灾减产15997万斤,缺粮人口42.82万人。由于干旱,疾病较多,大通县逊布公社逊布大队,因患暴发性痢疾死亡11人,新城分社南关大队死亡小孩26个。乐都县死亡大牲畜2498头(只),占总头数的6%。羊死亡2.3万只,占总数的15%。入冬后,牧业区的乌兰、都兰、兴海、同德、贵南、共和县等地连降大雪,有的深达2-3市尺,造成部分牲畜死亡,为抢救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害,中共青海省委、省人委从 5月初到7月底连召开电话会议,农业区各县市负责同志会议,中共青海省委第二书记,省长王昭发表两次广播讲话,要求全党会民动员起来,继续突出政治,加强具体领导,组织一切力量,逐项落实措施,想尽一切办法,抗旱夺丰收,8月31日,国务院拨青海省救济款300万元,棉布100万米,棉花,3000担,9月16日,省人委又发生通知,要求知地:一、突出政治,以毛泽东思想挂帅,大力开展生产自救。二、解决生活困难与安排生产结合起来,这批救济款应该重点用在重灾区,要集中解决那些没有偿还贷款能力的贫下中农,贫苦牧民中困难户的困难,坚决纠正和防止平均分配,平均发放的作法,教育群众精打细算节约使用,据互助、湟中、化隆三县不守全统计,仅7月前,依靠群众余缺调剂粮食250万斤,大通县组织3000多人参加运输和基本建设,收入100多万元。

1967年

4月,春季以来,农业区灾区出现灾民外流、浮肿等情况,乐都、湟中、化隆、湟源等地群众,流至兴海、同德等县397户1102人;民和、互助等县流至新疆108户357人,民和北山、乐都马厂两个公社发现浮肿病42人,据到互助、民和、乐都等地重点调查了解;民和县除省批准的返销粮食指标外,尚缺粮食160万斤,乐都县尚缺200万斤。灾区部分贫下中农在购买返销粮食、换夏衣、治病等方面困难较大,为了战胜灾荒,省委生产领导小组指示:一、各地特别是受灾较重的地区,组织一定的人力检查生产、生活安排,逐户落实,二、返销粮地区,逐队逐户安排返销粮指标,一次落实,分期供应,三、自力更生,计划用粮,开展生产自救,提倡社员互助互借,四、迅速建立生产领导班子,五、要认真用好500万元的救济款。

8月2日,1967年7月30日至8月2日的几天中,大通,湟源、西宁、湟中等地连续下了几场大雨,造成74人死亡,倒塌房屋3000多间,死亡牲畜700多头,湟中县上五庄公社大寺沟、马厂沟两个大队水涨一丈高,被洪水卷走9人,受伤3人,有40多户群众吃穿住用被冲洗一空,湟源县受灾严重的有4个大队195户,因灾死亡群众38人,冲走倒塌房屋826间,冲毁学校3所,冲走水磨74座,死亡大牲畜22头、羊140只,其它财物不计其数,受灾最严重的曙光、大路两个队有6个生产队被淹没,绝大部分房屋倒塌,七队社员张文一家6口,八队队长郭正德一家5口,只有2人幸免遇难,灾情发生后,省上成立防洪救灾指挥部,省民政厅、农林厅、水利局都派出工作组到湟源、湟中、海北等地进行调查,组织抢救工作,8月4日青海省军管会召开电话会议,要求州、市、县要把防洪救灾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号召驻军全力以赴进行抢救。

9月22日,省民政厅、商业厅、供销社联合通知:下拨救济棉布11万米、棉花600担,要求突出重点,集中使用,对于灾区,特别是受洪灾危害严重的地区,应作为分配重点。

12月,1967年全省遭受洪水、冰雹等自然灾害,成灾面积150万亩。其中仅洪水灾害冲毁农田15万多亩。因灾死亡73人,冲毁房屋4400间,冲走大小牲畜1000多头(只)。减产粮食5000多万斤,省革委会要求各地坚持自力更生,生产自救的方针,教育群众计划用粮,节约渡荒:认真做好救灾款(物)的发放工作,深入细致地安排好灾区人民的生活。

1968年

12月,1968年全省农业各种自然灾区害面积134.39万亩,其中雹洪灾63.85万亩,霜冻灾52.34万亩,因灾减产粮食1.07亿斤。

1969年

6月11日~19日,海西、海北、大通、湟源等地及农建12师和各劳动改农场气温急骤下降,最低温度至-3~-8℃,农作物连续发生冻害,6月上旬西宁、化隆、湟中等县局部地区遭受冻雹面积28.5万亩,其中雹灾2.1万亩、冻害26.4万亩。

1970年

7月29日,乐都县采取有效措施开展防洪工作,各级领导层层负责,以防为主,对境内湟水河道进行全面规划,确定11处防洪重点,已完成三项较大的防洪工程,改善灌溉面积9600亩,造田177亩,同时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建成小型防洪工程20余处,保护老水地3669亩,沿河造田307亩。

1971年

5月5日,省革会于1971年3月3日和5月5日两次发出抗旱的紧急通知,通知指出1970年入冬以来,全省降雪很少,气候干燥,蒸发量大,早象露头,1971年春季,各地旱情持续发展,浅山地区已全面出现旱象,出苗率一般只有30%-60%,有些晚田作物无法下种,不省沟岔水流枯竭,部分川水地浇不上苗水,通知要求生党全民紧包动员起来,掀起一个抗旱夺丰收的群众运动。

12月28日,1971年入冬发来,果洛州各县连三次大雪,大部分地区积雪一尺以上,灾情严重的有玛多、达日、玛沁3个县,16个公社3500多户1.4万人,牲畜100多万头,占全州牲畜总数1/3,牲畜吃不上草,成批死亡,群众缺乏粮食茶叶,特别是缺乏燃料,把不少马鞍子,账房杆子都作了烧柴,救灾州财政局拨出救灾款30万元,并将帐房800顶、绒衣3000套,以及茶叶、饲料等物资送往灾区。

1972年

2月23日,2月14日至17日,玉树州连续降大雪,多数地区积雪一尺以上,全州6个县,有20个公社已成重灾,约200万头牲畜不上草,已饿死牲畜16.7万头左右,所有道路被雪封,交通严重受阻 ,当的老牧民说,这是西五十年以来最大的一次雪灾,成灾后,省委立即召开会议决定:派出工作组加强领导,组织群众抗灾保畜;调拨账房400顶,茶叶10万斤,清油5万斤,面粉7万斤,饲料8万斤,尽快送往灾区;并责成省交通局迅速开通西宁至玉树的公路,保证物资调运。

7月17日,玛多县扎陵湖公社地在最近下一场大雹,雹似拳头大,打死羊219只,同时出现了一场大龙卷风,把牛犊吹至天空。

9月6日,中共青海省委、省革委会于7月5日和9月日两次发出紧急指示,要求牧区各地加强领导,充分发动群众,组织广大干部和社员,立即开展抗旱保畜。进一步抓好夏秋委农牧业生产,部分严重干旱缺草地区,可适当处理一些马匹。

1973年

4月9日,中共青海省委、革委会发出《关于动员起来,开展抗旱斗争的紧急批示》。指出:去冬今春以来雨雪稀少,旱情严重,全省广大干部和各族贫下中农社员群众,要立即行动起来,掀起一个大规模的抗旱夺丰收的群众运动。

8月28日,省民政厅、粮食局、农林局工作组织调查报告:化隆县自去年8月份民来连续270天没下透雨,旱灾面积14万亩,雹灾面积7.8万亩。灾后,中共化隆县委组织工作组,奔赴灾区社队调查研究,开展“颗粒归仓,寸草登场”活动,同时,开展生产自救 ,组织群众打山草30万斤,青燕麦1.5万斤,兴修水渠3条(全长约15华里),水平梯田80亩,条田600亩,平整水地45亩,治河造田20亩。

9月16日,省革委会如召开全省抗旱会议,会议认真学习了文件,听取了中央有关会议的传达总结交流了我省抗旱斗争的经验,检查了今年打井工作进展情况,安排了明年的打井计划。

1974年

7月1日,中共青海省委、省革委会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抗旱工作的紧急指示指出,一个多月以来大部地区未下透雨,浅山地区普遍干旱,约有200万亩土地旱情严重,地求各级党委和革委会大力组织抗旱。

8月9日,省革委会发出通知称:7月27日至30日,除海西地区外,各地都先后下了中到大雨,有些地方还下了暴雨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要求各地提高警惕,继续做好防洪抗灾工作,据省民政厅调查报告:7月28日晚至29日晨,湟源县城郊、东峡、申中、城关四个公社大雨成灾。降雨量85.5毫米,倒塌房屋240间,死亡5人,冲走大牲畜23头、羊74只,冲垮桥梁三座,淹没庄稼2050亩,受灾者共47户。

12月5日,湟中县总寨公社陈家滩大队发生山体滑坡,掩埋、冲毁房屋62间,造成7人死亡、6人受伤。

12月6日,1974年全省旱、雹、雪、洪等灾都有,唯干旱严重,共成灾面积250万亩,其中旱灾189万亩,民和、乐都、门源、互助、大通、化隆等县严重;雹灾80万亩,成灾 50万亩;洪灾成灾11万亩,主要是海南、海北、湟源等地,全年因灾死亡10人。

1975年

2月7日,1974年10月以来,玉树、果洛两州及黄南州的泽库县连降10多次大、中雪,受灾地区有13万人,700多万头牲畜。其中重灾区33个公社,6.4万人,313万头牲畜。灾区普遍积雪一尺以上(厚的超过1米);灾区牲畜因冻饿死亡150万头,部分群众断粮,很多群众冻伤,玉树州冻死11人,果洛州的玛多县冻死小孩3人,灾后,中共青海省委召开支援三州抗灾保畜的会议决定:由赵海峰、张效负责。首先开通花石峡至清水河的公路,给果洛州解决饲料60万斤,汽油30吨、白酒20吨、子弹50万发。给玉树除空投物资外,再解决饲料100万斤、汽油、子弹50万发,奶粉8吨,给泽库县白酒15吨。同时,救灾工作得到中央的大力支持。2月4日至2月7日中央派出飞机,连续三天给玉树州曲麻莱、称多两县空投大量物资。中央有关部门发放救济款200万元,省州县先后抽调干部2267人深入灾区,领导并组织群众进行抗灾保畜工作。

9月8日,省革委会发出通知,要求牧区各地吸取1974年冬1975年春部分地区遭受特大雪灾,造成生产损失和生活困难的经验教训,切实抓好打草贮草工作,同时做好社员生活物资的储备工作,做到有备无患。

1976年

10月,门源且从6月上旬至庄稼收获之前,先后降雹22次,其中降大雹5次雹粒大如核桃,全县12个公社有11个受灾。受灾面积 14.48万亩,其中北山公社遭受毁灭性雹灾,粮油作物90%被打光。

12月,1976年全省农来遭受各种自然灾害226万亩,其中旱灾181万亩,雹灾43.63万亩,霜冻灾1.37万亩。受灾群众65万余人,分别占播面积的29%和人口的30%。因灾造成粮不足280斤的生产队3405个,61万余人。

1977年

3月10日~14日,省民政厅在西宁召开了西宁市各州民政局长。省直属县和部分州县民政科长座谈会,讨论了1976年灾情与存在问题。3月13日省委、省革委会召开全省电话会议,一、抓好春耕播种和安排好社员生活。二、对解决春荒问题,省委、省革委规定:1977年的回销口粮,要采取一次落实到户,分期供应的办法,救济和生活贷款主要手在解决口粮问题的困难上。三、分配好、使用好救灾救济款,1977年全省的民政事业费,采取绝大部分一次下拨的办法,已经下达439万元,大力推行实物救济方法,四、加强党的领导,安排好社员生活,要解好春荒问题。

3月29日,中共青海省委如开省级机关、省军区驻军和各大专院技校负责同志会议,动员支援抗旱,之后,省党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各厂矿学校和西宁市各单位,积极响应省委号召,共抽调1.5万名干部、职工,到农业第一线,重点在浅山,开展抗旱斗争,支援春播,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大搞打土保墒以及其他抗旱农活。

12月15日,1977年10月初以来,青海牧区各地连续降雪,11月初普遍降了中到大雪,重灾区有17个县,受灾牲畜500万头。降大雪的有泽库、兴海、都兰、共和(江西沟地区)、同德、天峻、久治7个县,许多地区积雪1.5尺~2尺,交通受阻群众被田,牲畜开始死亡。

1978年

5月27日,中共青海省委、省革委会召开电话会议,号召各地紧急动员起来,全力以赴开展抗旱斗争。省委、省革委会负责同志分赴东部农业区各县领导抗旱工作。

11月30日,海西州夏秋以来一直干旱、高温、多风、牧草减产一半,重的三分之二。11月30日刮了一场11级大风,40多群牲畜被吹散,15顶蒙古包被吹坏,灾后州、县、社民立了抗灾保畜指挥机构;乌兰县抽调107名干部深入生产一线;延长夏秋草场放牧贮草,料等措施。

1979年

4月18日, 中共青海省委、省革委会于1月2日至4月18日先后三次发同紧急指示和召开电话会议,要求紧急行动起来,战胜自然灾害,搞好抗旱播种。抗灾保畜工作。省委、省革委会并抽调干部级成九个工作组,分赴农村牧区进行调查研究,协助当地搞好工作。

7月24日,1979年全省气候极为反常,持续干旱、大风、多次寒潮降温,各种灾害频繁。据不完全统计:旱灾64.5万亩,霜冻49.56万亩,风沙11万亩,冰雹43万亩,合计168万亩,占播种面积24%,牧区持续干旱,牧草减产三分之一到一半,成畜死亡80万头(只)。

12月,全省农业遭受各种自然灾害267.84万亩,成灾180.11万亩,(其中雹灾133.52万亩)成灾人口92.12万人,因灾减产粮食24.429万斤。因灾缺粮人口52.48万人,因灾死亡大牲畜7190头,死亡羊46743只,倒塌房屋5368间,损坏房屋5755间,畜牧业也受到严重损失,共产仔畜538万头(只),成活367万头(只),比上年少活53万头(只)。成畜死亡129万头(只)。省政府成立抗灾抢险领导小组,州县成立生产救灾指挥部,全年三次共下拨救费632万元,救灾被服6万件。

1981年

2月23日,1981年春季以来,全省地普遍干旱多风,海东8县中有7县69个公社,21万人和11万头牲畜没有水用,果洛全州2月15日以来持续干风,特别是2月22、23日两天大风达到11级,1300多间住房,1300多间住房,牛棚和一些账房被吹坏、玉树州杂多县共降大、中雪15次以上,40多万头牲畜被积雪围困。

9月,7月上旬至9月中旬,果洛州全州普降大雨、暴雨和冰雹,洪水泛滥成灾,龙羊峡以上黄河流量猛增,库区蓄水已接近施工围堰警戒线,9月18日22时,堰前水位达到2494.78米,持续12小时,严重危及青海、甘肃、宁夏四省。9月11日国务院发来特急电报,要求切实加强防汛工作、黄河沿岸的贵德县于9月11日组织危险地带的群众2263户,1.19万人,粮食950万斤,牲畜9.1万头(只)转移到安会地区,民和县在8月5日前搬迁转移了151户,至9月14日以将险区3个公社1058户转移到安会地带,尖扎县截止9月20日已将37个队,7149人转移到安会地带。

12月28日,全省受灾农业公社214个,生产大队1852人,成灾人口121.2万人,成灾面积262.3万亩,8月下旬至9月中旬黄河流量猛增,河谷地区28个公社受灾,正值庄稼成熟之际,阴雨连绵,粮食发芽霉烂,全省粮食减产约32569万斤、油料3000万斤,缺粮人口96.2万人,全年先后救济口粮41.74万人,救济粮食1154万斤,现金155万元,农救济 3.39万人,3.04万件,现金33.6万元,修房救济767户,倒塌修复1165间,损坏修复1453间,现金8.4万元,用于抢救转移安置24.4万元。

1982年

3月5日,副省长希候巴召集省财政厅、粮食厅、民政厅、海东区有关负责同志、专题研究解决海东地区灾区群众在春耕生产中有73.15万人缺口粮,缺籽种需 重点救济的问题,省粮食厅就灾区返销粮的问题,已通知各地粮食部门做了安排;救济款问题,决定先拨付自然灾害救济费40万元,坚持专款专用,安排好群众的生活问题,对于缺钱买籽种、化肥问题,要发动群众生产自救,互相帮助,和农业贷款解决。

4月5日至9日,省民政厅召开了生产救灾和民政事业费检查工作座谈会 ,参加会议的有地、市、州和重灾县民政局长共20人。座谈会回顾了半年来的生产救灾工作,交流了开展生产自救的经验,研究了主渡过夏荒的办法,主要措施:一、安定灾民情绪,积极抗灾抢救。二、因时因地制宜,采取补救措施,大通、湟源、民和、乐都、尖扎5县去年灾区补种、复种面积达17万亩。三、大力开展生产自救活动,据民和、乐都、互助、湟中、湟源、大通、门源等县不完全统计,1981年灾区副业收入710.6万元。民和、乐都、湟源、湟中、互助5县群众间互助互济粮食230万斤,饲草951万斤,蔬菜460万斤,现金19万元。四、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妥善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1981年发放自然灾害救济费325万元,为41.75万人重灾民解决口粮1154.1万斤,籽种967万斤,为3.39万人灾民解决衣被3.05万件,为767户灾民修复房屋2718间,农业银行向灾区生产贷款388万元,生活贷款44.5万元。

5月,3月下旬至5月上旬,海南、黄南、玉树、果洛、海西、海北6个自治州的大部分地区连降大雪,截止4月中旬不完会统计,受灾牲畜660万头(只)因灾死亡大、小牲畜69.88万头(只)。海南州已有1712户缺口粮,损坏账房477顶,死亡1人,摔伤冻伤102人,患雪盲症2899人,玉树州的杂多县被冻伤和雪打伤眼睛的1000多人,果洛州在大雪封山后,牧民口粮供应中断,河南县灾民靠变质面粉生活,灾后:一、省、州、县都召开紧急会议,提出应急措施,州县派出工作组351个,1960人(次)。二、给6个州分拨自然灾害救济费77万元,追拨抗灾保畜补助费70万元,调运饲草33万斤,饲料741.9万斤 。三、集体筹集饲草1840万斤,饲料339万斤。四、海南州用于补饲牲畜口粮133万斤,各类食油2.9万斤,茯茶3600斤,驻军汽车九团,出动14部汽车为兴海县抢运饲料11.2万斤,同德牧场向灾区支援青稞30万斤,海南州县机关干部支援灾区口粮9244斤现金437元,

8月4日~7日,乐都县的13个公社,9904户,5.53人遭受雹灾,6日下午冰雹大如核桃、鸡蛋。成灾的亲仁、桃红营、中坝公社受灾最重,全县受灾面积11.97万亩,约减产粮食1027万斤,油籽约30万斤。

1983年

6月28日,1983年入春以来,牧区玉树、果洛、黄南、海南、海北、海西6州17个县均发生风雪灾害,其中玉树、黄南、海北、果洛、海南5州雪灾严重,海西州遭到11至12级大风袭击。截止5月底,仅4个州9个县的统计,共死亡大牲畜24.7万多头(只),幼畜45.6万多头(只)。

10月29日,省民政厅发出《关于严格执行灾民生活救济款专款专用原则的通知》。通知指出,灾民生活救济款的使用范围,必须坚决按照《第八次全国民政会议纪要》的精神办理,在解决灾民口粮、穿衣、住房、治病困难的前提下,可适当帮助灾民开展生产自救,实行专款专用。

11月3日,省政厅发出《关于试行自然灾害救济费,无息有偿发放的通知》,通知说:为了正确贯彻党的救灾方针,使有限的救济款发挥更大效益,对长期执行的无偿救济的做法,部分改为无息有借贷,实行有借有还,必须经过试办,取得经验再行推广。

12月,1983年全省遭受各种自然灾害290.7万亩,成灾242万亩,其中雹洪灾135.5万亩,霜冻灾62.4万亩。减产粮食34.995万斤,成灾人口104.8万人,因灾死亡19人;死亡大牲畜39.19万头、羊56.53万只;倒塌房屋2680间,损坏账房1600顶,蒙古包150顶,因灾缺粮生产队7113个,80.3万人,得到国家救济的8.4万户,95万人次,救济衣被、副食等各类物资51万元,修建房屋、购买账房、蒙古包12.2万元,给灾民生活药费支出8.56万元;从生产方面,帮助灾民解决籽种122万元及化肥等计25万元,发放现金21.5万元。

1984年

9月30日,湟中县上五庄回族乡因灾缺粮400多万斤,乡人民政府在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时,结合当地群众历来有采挖砂金的习惯和经验,把国家下拨的2.3万元救灾款重点用于受灾严重的6个村,进行无息有偿、有借有还的试点,支持灾区贫困的251户、361名群众远道采金。仅半年时间,他们就挖砂金收入21万多元,目前除20户外务工尚未归还借款外,其余231户已向乡政府归还了全部无息有偿借款计2.08万元,占原借款90.5%,这些借款户中,除归还国家借款外,许多人购买口粮解决了生活困难,有的还修建房屋,购买牲畜、添置一些家俱。

12月,1984年全省农业成灾面积181.6万亩,其中雹洪灾105.9万亩,成灾人口102.2万人,其中特重灾民 4.08万人,重灾民34.9万人,因灾缺粮人口71.2万人,因灾损失粮食约21840万斤,油料1776万斤,因灾死亡28人,死亡大牲畜35.46万头、羊24.6万只,,倒塌房屋296间,损坏房屋226间、怅房1368顶,得到国家救济的13.16万户,71.2万人。

1985年

1月9日,中共青海省委玉树果洛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决定:从1984年起豁免玉树、果洛两州牧业税五年,使当地牧民群众休养生息,治穷致富。

10月3日,省民政厅灾情报告:1985年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133.93万亩,成灾113.61万亩(其中雹洪灾9056万亩),受灾人口58.3万人,成灾49.8万人,其中重灾22.2万人,特重9.8万人,因灾死亡14人,冲走大牲畜86头、绵羊1921只,倒塌房屋7500间,全年共发放救灾救济款900万元。

10月,10月以来玉树、果洛两州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地区连降大雪,平均积雪55厘米以上,许多地方超过一米,最低气温降至 -38℃至-42℃,11月2日至3日部分地区又降中雪,灾区面积有扩大,重灾区已波及到4个州12个县(市),37个乡,遭灾面积的25 万来方公里,灾区群众7.36万人,受灾牲畜390万头(只),截止12月底,特重灾区的5县市已死亡牲畜13.26万头(只),同时,出现绝畜户2008户,8213人,灾情发生后,中共青海省委、省政府召开紧急会议、电话会议、汇报会议,并发出紧急通知,部署抗灾工作,两次向国务院报告灾情,至1985年12月底,(一)中央派4架飞机飞行88次,空投各种救灾物资241吨;国务院先后拨救济款1500万元,救济灾民,帮助灾民重建家园。(二)省、州、县共派出51个工作组,把特重灾区的1640户,1.35万人转移到安会地带,并在公路沿线相对集中了1422户,7169人,就地安置2998户,1.77万人;(三)派40多个医疗队深入灾区,使冻伤的700多人和患盲症的8000多人,得到了治疗。(四)给灾区的口粮、燃料和生活必需品多数地区安排到五月底冰雪融化时期。(五)省、州、县、党、政、军派出慰问工作团,分赴各重灾区,查看灾情,慰问灾民,实际指导,帮助灾区群众解决具体问题。

1986年

6月29日,6月21日下午循化县东部地区突降冰雹,件有8级大风,雹雨面东西约9.5公里,南北约12公里,冰雹直径的1.25厘米,降雹厚度10厘米,是一次罕见的毁来性雹灾。道帏、白庄、清水三乡,50个行政村,4617户,2.53万人受灾,成灾面积2.58万亩,损失粮食约850万斤,油料52万斤,打死羊470只,毛驴2头,刮倒树木2000余株,现有1414户,7591人口粮不足或即将断炊,灾后,省政府确定由民政、财政、农林三厅组成工作组,民政厅副厅长陈联邦带领进行查灾。同时,追加循化县救灾款15万元,救济灾民。

7月6日,互助县东和、林川等9个乡遭受特重雹灾,62个村,429个农业合作社,8999户,5.43万人受灾,成灾面积15.21万亩,灾后,县委县政府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救济工作,县级五大班子负责人组成4个工作组赴灾区查灾、救济、慰问灾民。

注:县级五大班子指:中共县委、县人大、县政协县人民武装部。

9月13日,6月以来,大通县21个乡,151个行政村,641个自然村,先后遭受了3次冰雹灾害、5次霜冻灾害、2次洪水灾害,成灾面积20.52万亩,占播种面积26.25%,因灾减产粮油3317万斤,洪灾死亡1人,大牲畜51头、羊76只、倒塌房屋52间、桥梁7座、冲毁公路8公里,经济损失884万元。灾后,县委、县政府研究了救灾措施,抽调40名干部,组成工作组,由县五大班子领导带队,包乡包村开展生产自救。同时,县政府发放救灾款10万元,供应口粮260万斤,投放无偿发展生产专项资金3万元,灾后改种2500亩,补助2万余亩,清淤扶亩300亩,根外追肥1.3万亩,防治病虫害10.4万亩,减免合同订购粮600万斤。

12月21日,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小灶火地区发生5.4级地震、震区商店、学校、卫生所、粮店、气象站等部门的房屋和民房受到破坏,房屋裂缝的144间,严重损坏的513间。

12月,全省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小块农业区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有18个县,178个乡,成灾面积198.83万亩,其中:雹灾108.85万亩,水灾6.7万亩,霜灾57.69万亩,病虫20.57万亩,旱灾3.2万亩,其它1.76万亩,成灾人口79.89万人,特重灾民16.29万人,缺粮人口51.02万人,因灾减粮食25140万斤,油料3114万斤,因灾死亡18人,死亡大牲畜23.52万头,倒塌房屋244间,损坏房屋791间,全省有3162名干部参加了救灾工作,会年共发放救济费921万元,使7.66万户,40.12万人得到救济。

1987年

8月3日,省政府批准颁发了省政厅、财政厅《关于加强救灾款管理使用工作的意见》。

8月11日,门源县在连续遭受霜冻灾害的情况下,(农历闰六月十七日)又降了一场罕见的“六月雪”,降雪持续8小时,积雪8~12厘米,约占全县总播种面积95%的95万亩粮油作物被雪覆盖压平,百万余株树木被压断,仅西滩乡就有38根电杆被冰凌拽倒,门源至西宁的公路因大雪封山中断5小时。据气象部门资料,这场雪降水量31.7毫米,全县受灾面积2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5.8万亩,减产粮食3489万斤,油菜13.2万亩,减产1千万斤,灾后,州、县政府把生产救灾列为压传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州成立救灾办公室,县,乡成立救灾指挥部和领导小组,州、县、乡抽调300名干部深入灾区安定群众情绪,开展生产自救,1万多人采金收入350万元,1.9万人从事多种经营,采药材和挖煤收入110万元,搞运输服务业增收50万元;牲畜育肥出售牛5千头、羊4万只,收入450万元。

5月~12月,省民政厅工作组先后两次到海南州的共和、黄南、同德三县,玉树州的治多、杂多、称多、曲麻莱4县查看了雪灾。海南州4月22日至5月5日连降大雪,积雪30~45厘米,受灾严重的5县15个乡,201万头牲畜9天未吃上草,互相舔毛、吃毛充机、又加温度剧降7℃-8℃,成畜死亡占年初存栏数的8%,仔畜在活率只有50%左右,断粮的困难户1714户,8705人,灾后,州、县组织领导了救灾保畜工作,同德县饲补牲畜的口粮多达70万斤,森多用青稞25万斤,面粉8万斤,酥油清油9千斤饲补了牲畜。

玉树州10月19日~20日连降大雪,4县14个乡,8838户,5.32万人受灾,重灾区人口达5万多人,其中断粮户1500多人, 冻伤500多人,受灾面积9万平方公里,受灾牲畜177万头(只)。灾后,州委、州政府召开了紧急会谇,成立了抗灾指挥部,并组织工作组分赴县乡查看灾情,组织领导救灾工作,全州拿出抗灾周转金20万元,汽油45吨,以放救济款30万元。

12月,平安县在1987年进行了救灾合作保险试点,至1988年元月8日兑现理赔。全县6个山区多灾乡有4328户参加农作物灾害保险,占6乡总农户55.64%,承保农作物3.23万亩,占6乡总播种面积23.7%,保险金额97.12万元,收取保险费3.84万元,川水地区3个乡460户农民参加牲畜保险,承保牲畜460头,占应保牲畜的22.4%,保险金额7.76万元,收取保险费4505元。合计共收保险费4.29万元。参加保险的6个灾区乡,3.23万亩农作物中有5925万亩受灾,赔付5.38万元,占收取保险费的140.17%,787户农户受益,投保的大牲畜死亡12头,赔付4222元,占收取保险费的93.74%,在理赔中先后4次召开理赔兑现大会,当场发放赔款到户,群众反映良好,纷纷要救参加保险。

12月,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260.63万亩,成灾面积200.8万亩,其中旱灾49.1万亩,水灾3.4万亩,雹灾77.3万亩,病虫害15.3万亩,其它4.7万亩,牧业区在四五间的大风雪和10月中旬的大雪,积雪30~70厘米,覆盖草原面积达1.32万亩,成灾的有22个县,97个乡,3.22万户,17.45万人,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冻饿死亡各类成畜99.01万头(只)。农、牧业区共有成灾人口96.02万人,其中重灾民22.48万人,特重灾民9.27万人。因灾减产粮食油料 19.334万斤,缺粮人口达41.56万人,死亡人 7人,死亡役畜55头(匹),倒塌房屋339间,损坏民房怅房1772间(顶)。灾后各级党委和政府非常重视,省委书记尹克升、省长宋瑞祥等率领工作组深入灾区慰问灾民与州,县领导共商救灾措施,在抗灾救灾中先后供应草袋20万条,铅丝60吨,汽油513吨,钢材290吨,木材250立方,拨防汛费220万元,发放贷款430多万元,乐都、湟源、民和、互助4县灾民还得到雹灾保险款40.8万元。湟中、门源两县组织灾民2.58万人修路、玉树州城镇干部职工家属为灾区捐款4.15万元,面粉5.57万斤,粮食、粮票1.97万斤,茶叶420包,衣服547件。全年得到国家救济的共9.22万户,47.30万人。

1988年

4月20日,省民政厅成立全省福利企业及救灾扶贫经济实体清理整顿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9人组成,民政厅副厅长陈联邦任组长。

6月20日,省救灾扶贫福利企业民展基金会成立,基金会由6人组成,陈联邦任理事长,至9月1日,省民政厅下发了《青海省救灾扶贫福利企业发展基金款或细则》(试行)。

7月17日,平安县寺台乡湾子村的官坡因降大雨山体滑坡,滑坡的土约有450万立方,受灾面积约1.8万平方米,除湾子村供销社房屋和价值25万多元的商品被埋外,受灾的有6个生产合作社,101户,632人,其中27记有,148人的房屋、粮食、财产等荡然无存,灾后,海乐行署,平安县在抗灾救灾的同时,动员群众互济,平安县各部门三天内援助账房129顶,群众捐助面粉6515斤,现金912元,被子50床,褥子60条,木料170根。

12月24日,化隆县甘都镇阿河滩村黄河渡口的一只流渡般发生翻沉,所载的25人全部落水,仅有7个被救上岸,18人丧生或失踪。

12月,全省275.9万亩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231.5万亩,其中旱灾49.9万亩,风、雹、水灾106.3万亩,霜冻1.9万亩,病虫7000亩,其它72.7万亩,因灾死亡21人。粮油减产22209万斤,死亡大牲畜35.63万头,死亡羊99.97万只,倒塌房屋578间,损坏民房406间,成灾人口87.58万人,其中重灾民29.56万人,特重灾民11.41万人,因灾粮食人口33.61万人,灾后,各级领导深入灾区慰问查灾,走访了28个县,44个乡,141个村,组织干部2354人,动员群众1.84万人,驻地部队63人,投入了抗灾抢险和抗旱工作,帮助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下拨救济款429万元,解决了40万灾民的危急困难,地方各级政府为灾区调运化肥340吨,动员灾民拆种6853亩,收粮297.3万公斤,组织灾民采金,控药材,劳务输出收入2462万元,帮助灾民尽快恢复生产。

1989

3月9日,省民政厅经请民政部同意在达日县开展牧区救灾合作保险试点工作,1、一次性拨款灾款40万元,作为救灾合作保险垫底资金。2、落实“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相互济,辅之以国家的必要救济和扶持”的方针。3、县政府要列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4、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

4月28日,牧区从2月到4月,阴雪30多天,降大中雪10多次,气温低于历年同期平均值3℃~6℃,积雪覆盖草场面积达2亿多亩,受灾的海南、黄南、海北、海西、果洛州的19个县,90个乡,灾民4.95万户,22万余人,820万头牲畜被困,冻饿死亡成幼畜176万头(只)。灾后省民政厅派人到重灾区调查,发放了救款,会同州县民政部门安排了灾民生活。

5月24日,省民政厅根据民政部关于加强灾情信息上报工作的特急通知。要求州市县民政部门,一、要高度重视灾情信息的上报工作,二、要与气象等 有关部门密切联系,设置专人报送灾情,力争做到及时准确。三、报灾的主要内容,灾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受灾人口,人员伤亡,房屋,农作物及其他方面的损失情况,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等。

8月,海北、海南、黄南、海西州的13县和海东地区的化隆县,6至8月大部分地区连降大雨、暴雨、特大暴雨后,山洪暴发,泥石流下泄,造成严重洪泛灾害,损坏公路541.5公里,桥梁43座,涵洞54座,各种水利设施46处,淤积渠道7.7万米,淹没农田16.6万亩,洪水泥沙淤平草场15万亩,冲走树木124.42万株,林地3599亩,冲走牲畜5346头(只),因灾死亡52人,倒塌和被洪水冲走房屋3379间,账房752顶,洪水造成危房2982间,为了减省灾害损失,尽快恢复生产,省、州领导干部和各级民政干部200多人(次),深入县,乡组织抢险救灾,帮助灾民开展和平自救,省民政厅拨发救灾款481万,帮助灾民解决吃穿、住、医和转移等困难。

10月31日,省民政厅从9月10日至10月20日在西宁地区省市党,政机关、厂矿企业、部队、学校开展募集衣被,支援灾区的活动,40天时间中,有217个单位,近9万人,共募集衣被 15万多件,价值75万元,现金3116元,粮票面票8542年,民政厅于10月31日全部送往化隆、互助、门源、贵德、湟源等6县38个重灾乡,帮助6万灾民解决了燃眉之急。

11月22日,省救灾扶贫福利企业发展基金会已乔迁集430万元,分期分批的借给了部分救灾扶贫经济实体和福利企业。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
相关链接上方广告
相关链接
青海新闻网 中央电视台CCTV 中华慈善网 新华网 青海新闻网 青海人民政府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Copyright 青海民政信息网-主办单位:青海省民政厅办公室 mzt.qinghai.gov.cn Reserved. | 青ICP备05001072号-8
信息中心:0971-6166130 政府网站标识码:6300000040
2006-2022 mzt.qinghai.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青公网安备 63010402000208号

党政机关
青海民政公众号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找错
民政通办小程序
政府网站<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