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次全省民政会议以来,省社会福利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服务能力提档升级,服务质量从“有”到“优”,有效提升了民政服务对象幸福指数,在解决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困难、减轻家庭负担、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起到重要作用。
强化托底保障供养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为解决省内特殊困难人群家庭照护难度大、县域集中托养机构能力不足的问题,省社会福利院主动调整功能定位,为无人照料或照护困难的重度残疾人、失能失智老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了高质量的照护服务,服务保障范围覆盖省内6州20余县。这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残疾人家庭致贫返贫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照顾一个人,致贫一家人,拖累一群人”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善。近五年来省社会福利院为200余名困难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托养照护服务,切实为困难弱势群体做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为残疾人撑起一片天。
小俊有先天性智力和言语残疾,常年由家中母亲和兄弟姐妹照料,前年因母亲年迈送到福利院照顾,刚来的时候他胆小、自闭,连上称称体重都不敢,经过几年的照护,他已经能融入福利院这个大家庭,完全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近几年省社会福利院累计帮助80余名精神和智力障碍人员恢复正常生活,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还能辅助工作人员照料其他养护对象,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自我价值也得到了提升,实现了从“人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转变。
苦练业务内功 保障高质量服务
小花是省社会福利院的“老人”,她出生于1981年,8岁的时候因为残疾程度严重被遗弃,被救助站发现后送到了福利院,从此把福利院当成了家,在这里她从儿童变成了少年,如今已经步入中年。虽然不能说话,但三十多年的相处已经使得她和护理员姐姐们形成了默契,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护理员姐姐就知道她需要什么帮助。从一杯水到一声问候到一个安慰的拥抱,这种无声的交流在福利院是常态,也是因为护理员们爱心、耐心、细心的照料,让残疾人们生存有保障、生活有品质、生命有意义。
省社会福利院以打造“民心幸福家园”为契机,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细化工作制度,梳理服务流程、建立服务标准,使单位运转更加通畅有序,形成了供给多元、运行规范的集中托养照护服务模式。同时,党员干部发挥各自专业优势,考取残疾人评估、护理、社会工作等领域专业职称,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与一线员工结对编组形成工作合力,打造了一支富有“爱心、热心、耐心、细心、精心、善心”的专业服务队伍。2023年省社会福利院成功创建全省福利机构中唯一一家营养健康食堂,从采购、储存、烹饪、供餐、留样、清洁消毒等全流程强化管理,在食谱制定上紧扣残疾人、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身体状况,早饭蛋奶充足,小菜及杂粮按季节时令调配,午饭有鱼有肉、丰富美味,晚饭在荤素搭配基础上换着花样安排面片、拉面、饺子等主食,还有水果、酸奶等加餐供应,实现了安全卫生、营养均衡、健康可口的膳食供应目标。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下,社会中最困难、最弱势群体的保障越来越有力、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充分彰显了“民生为大”的为民初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邀请平安区卫生院定期来院为残疾人进行体检
拓展精神和康复服务 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
省社会福利院先行先试,充分运用第三方服务力量,通过无微不至的日常照料和常态化的社工活动、个案工作及心理辅导等服务,有效降低了养护对象精神疾病复发率和再住院率,提升了他们的价值感和社会适应能力。随着服务保障能力和专业化照护水平的不断提升,省社会福利院将为更多困难弱势群体提供精细化、标准化的服务,共享美好生活的目标也将更加可知、可感、可及。
梅姐今年 56岁,二十几岁时因意外事故导致高位截瘫,2002年刚到院里时她只能平躺,身形消瘦,情绪低落,到如今她成为院里各项活动的主力军,每天参加各类康复课程,发挥优势指导其他养护对象制作手工作品,并经常代表院内残疾人参加省内大型比赛活动。还有很多像她这样一直生活在省社会福利院的人,从在学校就读的未成年人到87岁高龄的老人,他们见证了国家福利保障待遇的不断提升,也看到了近几年省社会福利院从以往的旧面貌向现在占地面积13亩、床位356张,集养、护、康、教、娱为一体的综合性省级社会福利机构发展壮大。

院里的“姐妹花”在“快乐厨房”吃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