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次全省民政会议以来,青海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始终坚持聚焦中心、服务大局,以着眼实现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党的建设为统领,统筹积极引导发展和严格依法管理,强化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有效防范社会组织领域重大风险,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四个服务”积极作用,以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贡献力量。

召开省社会组织管理执法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综合监管
坚持党建引领,保证社会组织正确发展方向。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和实现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加强社会组织党建为引领,认真履行社会组织党建协同职责,坚持把党建工作融入社会组织运行和发展的全过程,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组织党建与成立登记、章程核准、年度检查、专项抽查、等级评估、教育培训“六同步”,落实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社会组织章程,省级社会组织“两纳入”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提高党建工作在等级评估中的占比,并将分值由不到100分提升至200分,督促符合条件应建未建党组织的,采取单独或联合组建形式建立党组织,将党建工作情况作为年检结论、等级结果重要评判标准之一。

组织社会组织参观中华好家风展
深化制度改革,推动健全完善政策制度体系。紧盯社会组织堵点痛点,建机制、出政策、强监管、促规范,从“小切口”入手持之以恒攻克重难点,为全省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支持。建立民政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平安建设社会组织专项组、社会组织管理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同监管的工作格局。压紧压实部门监管责任,联合38部门出台《青海省社会组织综合监管办法》,首次明确行业管理部门监管职责。加强分类登记管理,先后制发社会组织财务、审计、信用信息、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及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异地商会登记管理等规范性文件10余份。出台章程示范文本、年度检查办法、选举规程、内部管理制度指引,有效推进健全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出台规范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实施意见,明确登记民办非企业审查程序、标准条件、管理权限等,进一步深入落实制度改革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压缩行政许可办理时限,将成立登记办理时限由60日压至40日、变更登记由40日压至14日。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基本完成,346家行业协会商会实现脱钩。
强化监督管理,防范社会组织领域重大风险。立足登记管理机关法定职责,注重在“管好”上下功夫,发挥部门职能优势,着力多元化监管、专业化监管、精细化监管,强化综合监管效能,实现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重点围绕分支(代表)机构、评比表彰、收费、非营利属性、节庆展会论坛、接受捐赠等,联合多部门开展抽查检查近2万家次,推动防范社会组织领域潜在隐患风险。建立线上+线下常态化投诉举报机制,健全完善全省数据联通的社会组织信息系统,提升社会组织数据质量,每年公开共享社会组织信息约3万条,畅通社会监督渠道。信用监管水平不断提高,累计归集社会组织活动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失信信息800余条。会同公安机关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2021年以来依法处置、公布4批次56家非法社会组织(含涉嫌),净化了社会组织生态空间。制定《青海省社会组织行政处罚工作指南》,综合运用撤销登记、吊销登记证书、注销登记和限期整改四种措施,清理“僵尸型”社会组织1300余家,依法予以170家社会组织撤销行政处罚,推进低效无效社会组织出清。

组织民政部门赴西宁市城西区社会组织孵化服务中心观摩学习
加强培育引导,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社会组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引导社会组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优势条件,找准自身发展与青海“四地”建设、乡村振兴、生态大省等重大战略部署的契合点,充分发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围绕行业性、公益性、服务类等重点领域,从追求“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发展转型,培育新型社会组织1000余家,持续优化社会组织结构布局,基本形成布局合理、领域广泛、类别丰富的社会组织体系。印发《青海省“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青海省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青海省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5年)》,通过教育培训、项目推荐、孵化基地扶持等方式,全面落实公益性税前捐赠扣除资格、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等税收优惠政策,惠及社会组织47家,培育党建、综合示范、引领乡村振兴、行业自律等品牌建设联系点26个,培育社区社会组织630家,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和社会服务搭建平台、链接资源、提供支持。全省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生态保护、提供社区服务、化解基层矛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累计投入乡村振兴、抗震防震、防控疫情、救援救灾等领域资金量超过2.4亿元,为高校毕业生设置岗位4.9万个,吸纳就业近6000人。行业协会商会发挥社会资源广泛优势,助力特色产业发展,累计减轻企业负担1.04亿元。青海省江苏商会等3家获“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西宁市湟中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等15家社会组织获得先进集体或个人称号。

联合相关单位举办青海师范大学校园招聘会,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