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省民政厅围绕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强化主动发现、提升便民服务等,持续推进低保等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及时将低边群体中的35.21万人纳入低保、1.7万人纳入特困救助供养范围,实施临时救助4.28万人次,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适度降低全省低保保障领域准入门槛,将低收入群体中的重度残疾人、支出型困难人口、低边家庭中的重病患者共计5.77万人,参照“单人保”纳入低保保障范围,进一步拓宽覆盖群体。将因病因残因学作为扣减要素,推动低保救助从保障“收入型贫困”向“支出型贫困”延伸。将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统筹费、实施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发放的奖励资金等12项收入进行豁免,在城乡居民申请救助时不计入家庭收入,推动低保救助从“兜底对象”向“低边弱势对象”覆盖,确保低边弱势群体在享受基本生活保障基础上,叠加享受其他行业部门的惠民补助政策,助力共同富裕。

依托现有的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和低收入预警系统,将全省100多万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范围,与乡村振兴、医保、住建、司法等部门常态化共享比对数据21项,关联分析和综合评估,及时筛查出潜在救助对象并按需给予救助。在全省救助领域大兴调查研究,开展“铁脚板”走访,着力发挥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作用,通过上门查访、电话微信询访等及时发现潜在救助对象1000余名,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积极发挥民政部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救助转办优势,及时将就医就学及住房困难等群体转介到其他行业部门,实现了多元救助。
据了解,全省90%以上县区低保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低保办理时限缩短至20个工作日,推动审核审批提速增效。临时救助按急难情形、额度需求实现分级审批,确保暂时遇困群众“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在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申办环节全面推行申请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以申请人的声明替代繁杂的证明事项,取消以前申请对象需提交的可支配收入、租赁合同等22项证明事项,用信息化核对服务群众,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同时,还将在全省推广运用“一部手机办低保”,即救助事项网上申请、身份信息在线认证、办理进度在线监控、办理结果适时反馈,实现社会救助“一件事一次办”,进一步方便困难群众申办救助事项。

此外,为全面提升社会救助监管效能和风险管控能力,实现社会救助政策精准实施,制定印发《青海省2023年社会救助“监管效能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自4月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提升社会救助监管效能活动,着力解决对象认定不精准、政策落实不到位及政府购买服务作用发挥不明显等9类突出问题,自上而下建立了社会救助排查整治和跟进监管清单,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线上线下一体监管机制,彻底改变“监察审计监督、民政部门整改”的被动局面,推动社会救助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来源:长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