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组织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通知公告

关于印发《开展“僵尸型”社会组织 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日期:2021-08-09 17:04:37 浏览:

青民发〔2021〕109号


各市(州)、县(市、区、行委)民政局:

     现将《开展“僵尸型”社会组织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青海省民政厅

                                                                                                                       2021年8月9日                       



开展“僵尸型”社会组织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


根据《民政部关于开展“僵尸型”社会组织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精神,结合青海实际,特制定如下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

一、高度重视“僵尸型”社会组织专项整治行动

近年来,社会组织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目前全省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已达6200余家,绝大部分社会组织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连续不参加年检、不开展业务活动、无法取得联系以及内部管理混乱的“僵尸型”社会组织。这些组织挤占社会资源,耗费行政和社会管理成本,既有潜在风险,也有显性风险,给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僵尸型”社会组织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专项整治行动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刻领会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是防范化解社会组织领域风险的重要举措,是科学谋划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内在需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切实开展好“僵尸型”社会组织专项整治行动。

二、整治对象及范围

本次整治对象为在全省各级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纳入本次整治范围:

(一)连续未参加2019年度、2020年度检查(年报)的社会组织;

(二)自取得登记证书之日起1年未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

(三)自2019年1月1日以来,未按照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对外开展业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四)通过登记的住所、法定代表人等方式无法取得联系的社会组织。

三、主要措施及依据

通过专项整治行动,对全省社会组织进行一次深度检查,清除一批名存实亡的社会组织,整改一批内部混乱的社会组织,激活一批效能不高的社会组织,进一步优化社会组织结构,净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防范化解社会组织风险,促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一)撤销登记(撤销登记流程和证据见附件2、附件3)。社会组织存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基金会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等所列情形,情节严重的,以及违反《民办非企业单位年度检查办法》第十条规定的,各地民政部门应当依法及时予以撤销登记。

(二)吊销登记证书。慈善组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九十八条、第九十九条、第一百零三条、第一百零四条有关规定的,由民政部门依法吊销登记证书并予以公告。

(三)注销登记。符合《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十九条、《基金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十六条、《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暂行办法》第十七条所列注销登记情形的社会组织,协调业务主管单位督促并指导社会组织成立清算组开展清算工作后,按法定程序办理注销登记手续。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和脱钩后的行业协会商会由其登记管理机关负责指导清算。

(四)限期整改。对可以通过整改激活的社会组织,协调业务主管单位等相关部门指导社会组织提出合法合规、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包括改正、重整、合并、更名等方式),包括具体的整改措施、明确的整改期限和责任人等,推动按期完成整改。

四、阶段划分

 (一)动员部署阶段(7月30日至8月15日)。各地民政部门根据此方案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召开动员部署会,统一思想认识,加强业务培训,为开展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奠定基础。

(二)摸底自查阶段(8月16日至8月31日)。各地民政部门结合2019年度、2020年度检查(年报),对社会组织进行调查核实,建立整治社会组织名单,逐个明确整治措施、步骤和时限。

(三)集中整治阶段(9月1日—11月21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分类进行整治,涉及社会组织限期整改的,由业务主管单位督促指导完成整改;涉及社会组织变更登记、撤销登记、吊销登记证书、注销登记的,经业务主管单位依法审查同意,履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十条对应职责后,由登记管理机关依法启动相应程序办理。

(四)工作总结阶段(11月22日至11月30日)。11月30日前,各地民政部门总结整治工作情况,由市州民政部门形成书面总结(包括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实效、经验做法、困难和问题、意见建议等,有实例、有数字、有亮点,不超过4000字),报送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同时发送电子版至邮箱。对需要进一步整治的,按照情形分类向社会公布名单,推进整治工作纳入常态化。对存在活动异常名录情形的,列入活动异常名录。

五、工作要求

此次专项行动时间紧,任务重。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精心组织实施,确保专项整治行动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开展“僵尸型”社会组织清理整治是减少无用行政管理成本、化解社会组织领域风险的重要手段,迅速组建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工作专班,配强配齐力量,巧借整治东风,力争通过本次清理整治,进一步净化本级社会组织管理环境。

(二)强化风险防范。加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等法规政策的学习,吃透法规政策精神,把握政策边界,确保整治工作在依法依规的轨道上推进,切实防范因整治工作产生新的风险。要特别注意对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学习领会,严格遵守行政处罚的时间、程序规定以及送达等方面的新要求,切实防止行政处罚程序违法。

(三)密切沟通协调。各地民政部门要加强与业务主管单位联系,及时沟通协调整治工作中的各项事宜;对于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和脱钩后的行业协会商会,必要时征求党建工作机构、行业管理部门意见,争取工作支持,形成工作合力。同时,根据民政部要求,各地每两周要对本地区清理整治进度进行汇总,由省民政厅汇总后报送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

(四)注重宣传引导。要加强正面引导,通过多种渠道重点宣传“僵尸型”社会组织的危害性、整治的必要性及整治的成效性;要及时做好舆情跟踪研判和处置,营造有利于整治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附件:1.“僵尸型”社会组织专项整治行动汇总表

         2.社会组织行政处罚程序

         3.社会组织未按规定参加年检、年检不合格案件办案证据标准

         4.行政处罚常用文本及表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