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以来,青海殡葬管理工作坚持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相融合,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诉求,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政策,推动生态安葬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累计为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4692名群众发放奖补资金1382万元。
科学规划布局,在青海省殡葬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按人口规模和实际需求,规划了15个公益性公墓建设项目,明确要求公益性公墓以节地生态安葬为主要方式,生态墓穴配建比例不低于80%;要求经营性公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自觉规划节地生态安葬区域,新批准建设的生态墓穴配建比例不低于40%。加快设施建设,各经营性公墓内均规划建设了各类节地生态安葬产品1.5万余穴(格);已安排的4个公益性公墓项目按计划推动建设,其中,建设规模最大的西宁市级节地生态公益性公墓已完成土建施工,已建壁葬、树葬、草坪葬、花坛葬、骨灰楼等各类产品3.3万穴(格),并可提供骨灰深埋、撒散等安葬服务,满足群众多元化服务需求。持续完善政策,奖补办法试行期过后,对奖补政策进行了修订完善,进一步明确各类生态安葬形式标准、各地区定点服务单位、档案留存清单、相关材料遗失后的同等效力证明等关键内容。简化办事流程,取消乡镇(街道)审批环节,最大限度为群众提供便利。推行线上申领,通过“智慧民政”建设项目,对殡葬管理服务信息系统进行升级,增加节地生态安葬奖补网上申领模块,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逝者家属可通过“青海民政”APP-“青民通办”进行线上申请奖补资金,实现了“网上办”、“掌上办”、“一站式”办理。
下一步,全省民政系统将持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全省各族群众了解节地生态安葬的重大意义、政策法规和实践成果,引导各族群众逐步树立节地生态安葬、绿色低碳环保的殡葬理念。持续完善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推动将各民族所有符合节地生态的安葬形式全部纳入奖补范围,努力打造民族地区节地生态安葬的“青海样板”。
编审:朱彦清 编辑:霍艳珺 供稿:许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