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社会救助责任体系更加完善
一是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五年来通过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传达学习、安排部署社会救助工作20余次,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压实各方责任。同时,充分发挥全县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定期研究全县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切实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的工作要求落到实处。二是健全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专项社会救助为支撑、急难临时救助为辅助、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1+5+N”社会救助体系,让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更加密实牢靠。五年来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3.53万人次,累计支出保障资金7000余万元。三是畅通救助服务诉求渠道。依托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信息平台,开通县乡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社区居民微信群、新闻媒体等渠道向社会公布民政部门的社会救助服务热线,架起党委、政府与困难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二、完善服务保障体系,社会救助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一是聚焦精准救助,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力度。组织县乡救助经办人员各类培训40余场次,开展业务水平测试10场次,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经办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二是聚焦高效救助,于2020年实现社会救助领域审核确认权限全部下放至乡镇一级,全面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率和效能。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扩大社会救助服务供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聘用经办人员25名,构建“精准识别+动态管理+服务衔接”的闭环体系,摸排复核、入户走访达2万余户次,有效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效率和质量。三是聚焦温暖救助,不断满足困难群众多元化、个性化救助需求。积极开展“入户+服务”活动,为我县有需求的特殊困难家庭提供劳动帮扶、心理慰藉等综合服务540余次,推动社会救助由单一性向多元化服务拓展,真正让救助政策从“文件上的福利”转化为“心坎里的温暖”。
三、完善监督管理体系,社会救助治理能力持续增强
一是完善救助联系机制。建立多部门数据比对共享制度,累计处理数据5万余条,核对人数205万人次,处置“漏保”“错保”预警信息664条,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精准性。二是强化资金监管。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救助资金管理机制,强化对资金发放、使用、监督全过程管理,确保困难群众救助资金拨付及时规范、安全精准。持续开展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绩效评价,围绕工作保障、工作管理、工作效果、工作创新等关键内容,每年对基本生活救助工作质量进行全面客观评价,进一步改进社会救助工作短板,提升工作质效。三是加大以治促管力度。扎实开展社会救助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整改自查及反馈问题5条。同时,对全县124名社会救助经办人员、乡村(社区)干部及民政系统干部的近亲属享受低保情况进行备案,提升社会救助规范化管理水平,确保救助工作的公正性,坚决防止“人情保”“关系保”。
四、亮点工作
一是创新社会救助受理模式,实现“线上受理”。率先在全州依托微信平台开通民政“顺手办”功能,实现低保、特困、低收入、临时救助、孤儿申请等五项社会救助掌上办理,通过“顺手办”实现社会救助“指尖”通办,使信息技术与民政工作深度融合,让“群众零跑腿、数据多跑腿”,全面提升民政工作信息化、规范化水平。二是破除户籍壁垒,探索建立便捷、高效、公平的社会救助异地申请办理机制。打破低保申请以户籍地为限制条件的壁垒,印发《海晏县异地申办低保等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方案》,为12户32名异地户籍人员办理低保待遇,对遭遇突发性、紧急性困难的4户16名非本地户籍家庭实施临时救助,发放救助资金6.62万元,社会救助的可及性和覆盖面不断提升。
下一步,海晏县将围绕“精准、高效、温暖”目标,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一是优化监测体系。建立健全更为紧密的多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定期开展数据比对,完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扩大覆盖范围,兜准兜牢民生底线。二是强化救助帮扶。严格落实救助政策,精准认定对象,扎实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工作,加强政策衔接,为低收入人口提供全方位帮扶救助。三是提升服务质量。持续购买社会力量,加强社会救助经办人员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开展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和服务水平。四是加强政策宣传。利用新媒体、经办人员入户等方式实现政策“户户通”,让社会救助各项政策家喻户晓,切实提升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