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高原,春寒料峭。位于西宁东川工业园区开元路的青海省养老服务中心,在这个季节里,正以它独有的方式,演绎着一幕幕温馨而动人的故事。
走进养老服务中心,一股暖流迎面而来。95岁的高峰老人正坐在电子琴前,指尖轻抚琴键,一曲悠扬的《茉莉花》缓缓流淌而出。老人的手指灵活而有力,仿佛岁月并未在她的生命中留下太多痕迹。在她的身旁,1996年出生的护理员祝克娟正和着节拍轻声吟唱,两位年龄相差七十岁的“90”后——一位是经历了世纪沧桑的老人,一位是正值青春年华的护理员,她们的身影在琴谱架前重叠,共同编织着一段跨越时空的美妙旋律。
高峰老人打趣道:“小祝总说我这琴弹得比年轻人刷手机还利索!”言罢,眼角的笑纹里盛满了温暖的阳光,仿佛连皱纹都洋溢着幸福的气息。很快,几名坐着轮椅的老人循声聚拢而来,他们微微仰着头,神情专注地聆听着琴声,不时轻声哼唱。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暖意,那是音乐带来的慰藉,更是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交流。
高峰老人的房间里,一本泛黄的相册静静地躺在床头柜上。上世纪五十年代,她满怀激情地来到青海,投身于建筑设计事业,为青海高原的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如今,虽然岁月已逝,但那份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依然在她心中熠熠生辉。“很满意现在的生活,在养老机构十几年了,现在住在养老服务中心,吃得好睡得香,孩子孙子们都能放心。”高峰老人的话,引得一旁的舍友们连连点头。从改变养老观念,到入住养老机构,老人们深切体会到利好政策带来的福祉,对每天的生活充满了感恩之情。
祝克娟,这名年轻的护理员,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第5个年头了。她总是带着一脸温暖的笑容,用镜头记录下老人们的暮年生活。在她的短视频里,不仅有高峰老人流畅的琴声,还有其他老人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些平凡而又珍贵的瞬间。这些视频,成为了代际之间对话的密码,让更多人感受到了养老事业的温度和深度。
“一开始家里人也不理解我为什么年纪轻轻愿意来做养老服务。但慢慢融入老人的生活后,我觉得自己能从他们身上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也能更耐心地对待家里的老人,这样的‘养老’生活,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很踏实的幸福感。”祝克娟说。
在服务中心12楼的过道上,一棵心愿树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挂满了老人们的心愿和祝福,每一张纸条都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每周的手工课上,祝克娟都会变身为“材料采购员”,她的购物车里既有传统的毛线,也有年轻人追捧的“扭扭棒”。这些五彩斑斓的材料,在老人的手中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
这不,为了迎接三八国际妇女节,八旬老人李桂兰用粉色扭扭棒缠绕出了一朵高原格桑花。她笑着说:“这种彩色毛绒棒像极了年轻时染布的棉线。”言语间,仿佛又回到了那段青春岁月。“医生说,经常动动手指对老年人来说大有裨益,比单纯吃药管用得多。”看着老人们兴致勃勃地参与手工活动,护理部主任指着活动记录本上的评估数据,言语间透着欣慰和自豪。
此时,活动室里传来了合唱声。高峰老人的电子琴与祝克娟的吉他合奏,十多位白发苍苍的歌者与90后护理团队共同唱响了这首充满希望和激情的歌曲。他们的歌声在养老服务中心回荡,传递着跨越年龄界限的友谊和力量。
这样的画面,只是我省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能力的生动缩影之一。近年来,青海省民政厅积极筹措资金800万元,新建改建具备助餐、日间照料等综合功能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100个,使更多农牧区老年人获得更多可及、便捷、丰富的养老服务。同时,积极推进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工作,力争年底前全省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2%。计划到2026年年底,全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70%,乡镇街道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50%。还将在医养融合发展、老年人关爱服务、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及推动“银发经济”健康发展上持续发力,全力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窗外,开元路上的霓虹灯渐次亮起,映照着养老服务中心的金色牌匾,也照亮着高原养老事业的全新坐标。年轻的护理员祝克娟握紧高峰老人布满皱纹的手,两位“90”后的身影在灯光下融为一体,共同见证着这段跨越时空的温馨时光。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