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死者祈祷:家属会请僧侣为死者诵经祈祷,祈求死者的灵魂可以得到安息,顺利进入轮回。
处理遗体:死者的遗体会被放置在一处特定的地方,处理遗体的工作会由专门的“骨剔师”完成。
吸引食肉动物:在遗体处理完成后,僧侣或骨剔师会在山顶吹响号角,以吸引秃鹫等食肉动物前来。
食肉动物进食:在秃鹫等食肉动物聚集后,僧侣或骨剔师会将遗体拆解,供这些动物食用。食肉动物将遗体吃净,被认为是对生命循环的尊重。
收集遗骨:在食肉动物吃完遗体后,僧侣或骨剔师会收集剩余的骨头。
祭祀:最后,家属会在天葬台或附近祭拜山神、土地神,感谢他们接纳死者的遗体。
此外,接受天葬的逝者不会为其单独设陵墓,日后也不会有什么扫墓仪式。
在这里不会有“老人去世,不大操大办丧事、讲讲排场,不足以表达子女对逝者的哀思和孝心”这一陈旧观念。天葬的宗旨也由此而来:一个人能生而为人本身就是得到上天的恩惠,所以人活一世就应该抱着感恩的心态乐善好施。死后灵魂超度升天,而唯一留在人世的肉身则可以做最后一次的布施天下。
村里的老人也说:“与其把钱花在葬礼上,不如拿出更多的精力孝敬老人。过去老人去世,亲朋上门探望,礼金动辄几百几千元,现在钱花得少了,情义却更浓更单纯了。如今,讲孝道、爱老人在阿什羌村中蔚然成风。”
而僧人念经、亲朋好友和自发而来的牧民群众刻经文,这些都是无偿的,延续了很多年,阿什羌村一直积极推进“文明丧治”工作,倡导村民丧事从俭,不搞陈规旧俗。
天葬是藏族人民对死亡的一种独特诠释,它反映了藏族文化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在藏族文化中,生命被视为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灵魂进入轮回的另一个阶段。通过天葬,死者的肉体得以回归自然,成为其他生物的养分,体现了生命的延续。
天葬也是一种环保的葬礼方式。在高原地区,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天葬不占用土地,不污染环境,符合自然循环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