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西宁市民政局紧扣“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国办《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是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主动作为,创新方法,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探索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工作,并在民政部办公厅举办的全国社会救助工作培训班上交流发言。
为拓展服务类救助模式,拓宽“服务”思路,把群众“盼的事”作为社会救助工作要“干的事”,推动社会救助工作从“单一救助”向“多维服务”转变,由“生存救助”向“发展救助”转变,不断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救助需求。出台了《西宁市贯彻落实<青海省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方案>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制定《西宁市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一个方案”;搭建集“申请、救助、服务、监管”于一体的综合性智慧救助“一个平台”;打造村(居)社会救助协理员1900余人和5家枢纽型社会组织近300余人组成的“一支队伍”;建立由民政牵头,教育、住建等19个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以“一盘棋”“组合拳”的方式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合力创新,制定65条救助惠民政策支撑的“一个载体”;组成了村(社区)为点、乡镇(街道)为线、县区为面、市级成体的“一张网络”,形成了具有西宁特色的“五个一”多维度分层分类立体大救助体系。有效整合各部门工作职能和资源,建立由民政牵头,教育、住房等多部门参与对全市所有在册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成员等低收入群体进行地毯式需求采集,重点排查社会救助家庭中部分和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对有需求的11090名对象以户为单位,详细建档,分类制定生活服务类清单、清洁服务类、医疗健康类和能力提升类四大类38项服务清单,切实推动社会救助“兜好底”。
下一步,西宁市民政局将紧紧围绕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目标,进一步统筹发展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健全以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基本生活救助,医疗、教育等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制度体系,健全社会救助工作机制,根据困难类型分类,提供针对性的救助帮扶措施,由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拓展至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形成“梯次缓坡”实现专项社会救助精准覆盖。加强政策制度衔接,持续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适度拓展社会救助范围,加大扩围增效力度,形成综合社会救助格局,实现救助帮扶精准高效,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也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都能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