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海民政系统聚焦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总目标,紧扣平安青海建设“十个一”工作要求,织紧织牢民生保障的政策网、服务网、工作网、信息网、监督网“五张网”,广大民政服务对象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有保障、安全感更可持续,有力维护了全省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一是健全政策网,筑牢履职根基。聚焦困难群众、老年群体等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完善政策措施,打造全链条民政政策体系,倾力保障改善民生,提升民政服务对象生活质量。制发《青海省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修订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低边家庭审核确认办法等多项兜底保障政策,进一步健全完善教育、医疗、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积极整合各类救助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形成了“9+1”的社会救助格局。贯彻落实《青海省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青海省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涵盖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等3大类16个服务项目,逐步扩大服务供给,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二是优化服务网,厚植为民情怀。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巩固提升各项能力建设。开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行动,配合政法部门指导各地将社区划分成若干网格,形成社区居委会及其下属委员会、居民小组、楼院门栋长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网格化管理新格局,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积极运用“枫桥经验”,进一步引导村(社区)在实现村级协商议事平台建设全覆盖的基础上,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和载体,广泛开展民情恳谈会等各类协商活动,促进融合善治。立足预防化解纠纷,扎实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包案督访、包案化解等工作,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示范带动全省民政系统干部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保稳定。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实施“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引导党员干部时刻关注群众呼声,关心民生疾苦,自觉做好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等工作。
三是织密工作网,打牢基层基础。全面落实兜底保障各项政策,今年以来,支出各类救助补助资金20.86亿元,有效保障了全省35.01万城乡低保对象、1.73万特困供养对象和临时遇困人员基本生活。加快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利用现有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农村互助幸福院和闲置房屋等资源,在全省打造了50个具备综合助餐、日间照料等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点(站)和100个具备助餐及日间活动功能的农村互助养老点(站);下达资金751万元在全省实施1500户经济困难的失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项目;投入资金400万元开展困难残疾人集中照护托养服务试点工作;投入资金203万元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和“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等福利项目;筹集资金1500余万元开展民政助力乡村振兴1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着力加强基本社会服务,彻底解决了本省籍34名人员反复流浪乞讨问题,兜住兜牢了社会救助的最后一道防线。
四是搭建信息网,提升工作效能。围绕“减材料、减证明、减环节、减时限”,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搭建民政统一公众服务平台,开通“青海民政”官方微信公众号、青民通办APP、“青海民政”网上办事大厅,接入高龄老人、残疾人、孤儿等高频民政服务事项,为公众提供政策查询、业务申报、待遇查询、资金到账、远程复审、阳光监督等便捷、高效、贴心的线上民政服务,不用出门即可“自助办、掌上办、一网通办”。针对行动不便的群众,基层民政干部可手持移动设备进行上门服务,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设集多业务审核审批、监管预警、资金发放的民政业务与财务监管一体化平台,对全省72万民政对象的补贴资金发放数据进行及时核查预警,有效杜绝各种“跑冒滴漏”风险隐患,每年通过平台精准、安全、高效发放民生资金超过30亿元。
五是编牢监督网,深化责任落实。紧密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审计发现问题专项治理“回头看”工作,在全省民政领域开展“监管效能提升年”活动,深入排查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社会事务、儿童福利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和短板弱项,分析查找顶层制度设计、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原因,针对性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并加大排查整治和执纪问责力度,坚决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切实维护好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综合运用限期整改、注销登记、撤销登记等整治措施,依法稳妥清理“僵尸型”社会组织280个,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12家,列入严重违法失信黑名单34个,有效防范化解了社会组织领域风险和安全隐患。
编审:朱彦清 编辑:霍艳珺 供稿:董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