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南县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积极探索完善救助制度、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管理服务的有效路径和政策措施,将社会救助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有机融合,注重发挥党支部战斗堡近年来,贵南县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积极探索完善救助制度、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管理服务的有效路径和政策措施,将社会救助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有机融合,注重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头雁效应”,持续激发干群“雁群活力”,积极打造主动发现、精准救助、应救尽救、无缝衔接的“党建+社会救助”融合发展“金名片”。
高位部署,跑出贯彻落实“新速度”。对标高标准、高起点要求,持续推进党建和救助工作两手抓、双促进。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县委组织部与县民政局联合制定《贵南县“党建+社会救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改革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方法路径,同步与主题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融合推进。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乡(镇)党委、政府,村委分级分层分类建立领导小组,把“党建+社会救助”作为基层党建工作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乡(镇)、村(社区)述职评议和党组织书记考核内容,全面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组织领导体系。三是强化责任链条。县委常委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谋篇布局、统筹推进;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靠前指挥、主动进位,召开领导小组会安排调度工作任务;各乡(镇)、成员单位聚焦职责找准定位,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高效推进,健全制度保障“更完善”。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城乡基层网格化治理体系,实现精准救助。一是凝聚工作力量。牢牢压实县委常委责任,6名县委常委长期担任乡(镇)党委第一书记,9名县级领导干部担任社区党建指导员,强化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把政治可靠、文化素质高的村干部打造成“党建+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头雁”。二是健全制度保障。建立“党群积分制”,全面推行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走访入户和包联包保制度,在全县75个行政村9个社区,广泛吸收村(社区)党员、村警、村医、教师、志愿者等行业2000余名党员干部为网格员,通过主动亮身份、领任务,经常性开展救助政策宣传,排查解决困难问题,推动形成社会救助从被动变为主动、从单一救助变为救助、帮扶、关爱相结合的工作体系。三是注重末端发力。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网格、党小组建在楼栋、党员常驻在单元,在城镇社区建立“社区、网格(居民区)、楼栋、单元”四级党建网络16个;在农村建立“行政村、网格(村小组)、党员联户”三级党建网格96个,采取一季度入户一次的方式,开展低保、特困、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体的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等社区服务。
高质落实,保障群众受益“最大化”。采取“线上+线下”,“网格化+全覆盖”同步推进方式,主动开展系统核对和入户排查,实现精准化“政策找人”的目标。一是突出“点位”服务。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置社会救助服务点,由党员干部担任社会救助协理员,负责协调处理社会救助工作事项,服务窗口实行首问负责制,开展“五必到五必访”活动,对困难群众社会救助需求及时受理,限期办结。二是聚焦“多元”帮扶。坚持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以网格员为主体,积极引导志愿服务组织、社会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开展以扶贫济困志愿服务,汇聚社会资源、帮扶困难群众、保护弱势群体、传递社会关爱为内容的送温暖活动。三是体现“人文”救助。建立民生兜底联动工作机制,民政服务窗口村社党员干部轮流坐班,搭建线上住户便民服务群,采取“收集群众诉求+梳理群众困难+解决民生实事”的模式,主动发现困难群众、及时响应救助诉求,每季度在微信公众号和社区、村委会公示救助信息,把享受社会救助的人员情况“晒”出来,接受群众社会监督。
自贵南县县推进“党建+社会救助”试点工作以来,2000余名党员干部参与联户,平均每人联户5户,走访入户累计达到2.5万余次、发现问题550件,积极协助救助困难群众1200余户4000余人、代办群众事务130余件; 在基层探索实践中,形成了塔秀乡和茫拉乡“1310”入户制度、森多镇“双联五责”和茫曲镇“三项服务”机制、沙沟乡“干部职工入户”制度和过马营镇“双联双线四清”工作法等符合自身实际,各具特点的制度措施;在主动发现和救助保障方面,贵南县城乡低保占比总人口从2021年的4.58%提升至现在的9.11%,“漏保”问题得到了持续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