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州金巴慈善会介绍
1996年,一个出生于玉树州囊谦县东坝乡尕麦村的扎西才仁先生(以下简称扎西)。用其英语教学挣来的900元为启动资金创办玉树州金巴慈善会(以下简称金巴)。之所以创办金巴,与扎西个人的成长经历有直接关系。扎西小的时候经常食不果腹,他的母亲不知道得了什么病,也不知道去哪里求医问药,躺在家里,几个月后去世在扎西的怀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扎西看见吃不上饭、没钱看病的人就心如刀割,感同身受。他立志要做些事情让父老乡亲们能吃上饭穿上衣。因此回国之后,凭借自己一颗慈善的心和英语会话能力,他开始了救助(布施)的工作,也因此为自己的机构起名叫金巴。
一开始,金巴只有扎西一个人,金巴就是扎西,扎西就是金巴,筹到资金做了许多救助的工作。到了2002年9月,其工作得到了玉树州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议他成立金巴慈善基金会驻玉树项目办公室,开始走向正规。2005年3月,又在玉树州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帮助下,经玉树州民政局批准,正式成立了“玉树州金巴慈善救助会”,逐渐走向成熟,成为一个正规的社会组织。这是一个纯粹的公益民间慈善组织(不存在任何政治和宗教背景),其愿景是减少贫困,提高基层农牧民的生活和生命质量,通过生态友善型可持续性项目,带动社区综合发展。具体的工作领域是健康教育、基础设施、社区可持续性生计与环保、弱势群体的生活救助。
近三十年来,金巴作为一个民间社会组织,紧紧依靠玉树州各级政府部门、广大群众的支持,在全体会员的不懈努力下,争取多方项目资金,为玉树州偏僻地区最困难、最贫穷的广大农牧民群众给予实际帮扶,确保每个项目能在玉树最基层、最边远、最贫困的地方实施,确保项目发挥长期社会效益,解决了一些边远贫困地区牧民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截止2022年底共实施了287个项目,累计援助资金6049万多元,受益人次数达76万多人。
一、救助故事
由于种种原因,九十年代的玉树才对外开放,当时牧民与外界几乎没有联系,即便有些特产也没有销路,70%的牧民生活非常艰苦,粮食不够吃,每年都要向别人借;小部分种植青稞的地方,如果遇到霜冻、冰雹等冻害天气,青稞便颗粒无收,甚至很多牧民一年到头买不起一件衣服,一间简陋的房子里居住着一家十几口人。那个时候,牦牛是牧民生活中绝对的生活来源,如果一个牧民家失去一头牦牛,他们会感到特别绝望、痛苦。所以金巴创建之初的工作就是生活救助和基础设施建设,寻求各种资源为贫苦牧民送去粮食和衣物,解决吃饭穿衣问题;起初金巴以为只要提供药和医生,就能解决老百姓的健康问题,因此就给村医提供药、医用器材,帮他们建立诊所。但慢慢地发现,仅仅靠医生和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牧民的健康问题,牧民生病和不健康的很大原因是没有卫生习惯、预防疾病的意识等。因此,金巴之后的医疗救助工作就转向以普及健康常识、预防疾病为重点的工作内容。
金巴工作人员很快发现生活救助工作无法解决牧民面临的根本生计问题,边远牧区缺的是基础设施,如没有桥,人畜过河使用铁索桥或者直接趟河,每年人畜死亡频繁发生;逐草而居的游牧民,很多时候住在高山草场上,喝的水要靠妇女和儿童到山脚下的河里去背,一趟来回需要1、2公里的山路。有时水变得比吃饭还要重要。寄宿制学校缺少燃料和粮食,师生断粮缺水等问题严重影响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教室破烂不堪,缺桌椅少板凳和生活设施;因此在不通路的边远牧区建设桥梁、引水以及学校等基础设施就成为金巴重要的工作内容。
1、修桥故事
通常而言,每年在哪里修桥修路,都是由地方政府规划和建设。修建的主要责任在于县乡两级,但政府规划中的桥、路,大多建在离乡镇中心较近或者通路和比较方便的地带,惠及不到很多一年四季逐草而居,居住十分分散的牧民们。这些边远地区的牧民由于道路不通,看着近在咫尺,其实远在天边,即便到小卖部买生活用品都要花一天的时间。很多路途陡峭险峻,基本是牛马才能走的路。牧民害怕行走陡峭的山路,因为猛兽经常出没;也害怕走水路,因为地质原因及河水流速问题,很多河流冬天是不结冰的,人们过河时寒冷刺骨;高原地区一天有四季,早晨天气晴朗水位低,但是一下雨,水位即会暴涨,早晨牧民要赶到草场放牧,但是到下午,水涨之后,牧民就无法赶牦牛回家,很多牧民因常年趟水过河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关节风湿疾病。牧民们很没有安全感,每每出行都会冒着生命危险。因此金巴就选择不通电、不通路、最边远、人群居住最分散、人畜死亡率较高的地方修桥建路,对政府的工作起到补缺的作用。
每年金巴都会收到十五、六个建桥的申请,但不是所有的申请都能得到资助,因为金巴会根据一些条件进行选择。如接到申请后,金巴会到申请地点去考察,路不通的地方骑马要走一个多月,甚至还要再步行二十多天。考察后认为这个地方确实需要建设,但仍然要去所在地的相关政府部门询问政府修桥规划,看政府5年内是否有在此地修桥的计划,若有,金巴则不重复;没有,则掌握信息之后,向县级政府报告,争取乡政府同意和支持。同时金巴将此规划成项目书,寻求国内外的资金支持,拿到资源后联合政府、牧民共同形成项目管理小组,政府管理,牧民出劳力,金巴出材料和技术。不通路的地方由于材料运输不便就尽量就地取材。修桥完成5年内金巴有监督权。玉树一年中只有几个月的气候条件适合工作,加上一个项目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考察和筹备等,因此金巴一年里只能完成3、4个建桥项目。
金巴所做的项目都是本着投入小,受益最大,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将捐助方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截止2015年金巴总共为牧民建立了各式大小不等的44座桥,主要有木桥、水泥桥、钢丝桥等。
2、引水的故事
虽然青海玉树三江源是世界的水塔,中国的水源地,但很多地区的人畜饮水依然是个很大的问题。大部分牧民逐草而居,居住在高山草场上,离水源地很远,加之近些年全球气候的变化,高原上的河流小溪由大变小,很多逐渐枯竭。开矿采矿挖沙等导致的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灭顶之灾,一些河水被严重污染;水土流失和草场沙化使一些河流在每年的4月至9月份变得浑浊,这些原因成为威胁牧民生存的重大问题。直到现在,一些牧民的饮水都是需要走很远的山路人工背送,且基本由妇女完成,到了冬天要破冰化水,这个工作强度可想而知。90年代末金巴在救助学校的时候发现,入学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男孩,女孩特别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女孩在家里要承担很多的家务,诸如背水、放牛等工作,如果解决了引水的问题,那么就解放了那些女孩,她们就有可能去上学。2004年左右,牧民经济状况好些后,男人开始买摩托车运水,减轻了妇女们的一些负担,但一些单亲妈妈还是需要自己背水。
金巴选择做引水的项目点,都是极度缺水的地方,如:有一些固定居住老年人(他们无力跟着孩子游牧迁徙)的地方,还有一些因极度缺水男人娶不上媳妇的村子等。金巴的引水项目主要帮牧民解决了人畜、房屋建设、个人卫生、蔬菜种植等用水问题。一些牧民认为金巴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帮他们解决了现实生活问题。
3、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边远牧区道路不通、没有学校等原因,九十年代中期金巴在做生活救助工作时发现90%的孩子没有上学。他们当中有些孩子在家学习,由僧人担任老师,有些放牧,根本没有读书的机会,整个地区文盲率在95%以上。
九十年代国家普及义务教育,玉树州政府要求每一个村都建设一个学校,地方政府给每个村拨款5000-10000元不等建设小学。因为只有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因此新建的每个学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要么缺老师,要么缺学生。师生都到齐了又可能出现粮食短缺的问题。寄宿制学校里学生日常的饭都是从家里带的糌粑等,学校里没有燃料,孩子们连热水都喝不上。教室、宿舍、食堂是一体的,一室三用。师资紧缺,老师需要从州县地区调用,有时候老师赶几天路到学校后,才开始招生。有时生源足够却发现食物不够,教材也特别紧缺。这就是当时学校教育的现状。
金巴认识到如果孩子们得不到教育,不去上学,以后自己和家里永远不会摆脱贫困。所以金巴根据不同村子的不同条件进行学校建设和改造,不通路的地方修学校的材料就地取材,采用土木结构。通路的地方就从外面拉来钢筋水泥,学校就是钢筋水泥结构。根据不同学校的需求新建和改建了宿舍、厕所、食堂等硬件设施,提供教学用具、体育器材以及学生们的洗漱用具等。起初厕所是最不重视的,但它对学校来说的确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金巴开始修建厕所,慢慢地被学校所接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金巴所开展的救助工作是当时边远贫困牧区群众所急需的,是政府的资源等触及不到的,是雪中送炭的工作。为当地牧民生活方面作了非常大的贡献。
二、妇幼保健员的故事
前面提到,金巴开展救助工作后发现,仅仅靠医生和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牧民的健康问题,牧民生病和不健康的很大原因是因为没有卫生习惯、预防疾病的意识等。因此,金巴之后的医疗救助工作就转向以普及健康常识、预防疾病为重点的工作内容。
九十年代的牧区,妇女们的生育行为完全是传统的生育习俗,孕产妇及新生儿的死亡率较高,很多已婚妇女都为生育担惊受怕,生育行为对妇女们来说就是一场与生死相斗的战争。当时村医基本上是男性,传统的藏医部分是僧人,因此99%的妇女们不会去看病,即便去看病因为害羞绝不说妇科方面的不适。金巴认识到一个母亲的健康对一个家庭的正常有序运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时期孩子的教育基本由母亲承担等,但妇女们对一些基本的生殖健康知识基本上为零。所以金巴从牧民中选出一部分爱学习、品德比较好的女孩,从2002年起,连续十几年来培养了总共300名妇幼保健员,每批进行三年的妇幼保健知识教育培训。集中培训期间,学员的吃、住、行和学费全部由金巴申请的项目资金支持,努力做到管理封闭化、教学系统化、食宿标准化、实习规范化。培训结束后再回到村子服务当地妇幼人群。这个项目一方面为当地妇幼儿童和牧民服务,另一方面也为这些女孩改变自身命运打造平台,创造机遇。
三、学校健康教育故事
牧区的学校大部分是寄宿制学校,如果学校的卫生保障体系不健全,学生们遇到患感冒传染疾病等情况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基本治疗,学生之间就会相互传染,也会传染给老师。因此学校经常出现老师来上课学生不齐,学生齐老师缺课的情况,严重地影响了教学秩序和教育质量。老师们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还要负责学生的日常起居等,身兼教师、父母、医生、安全护卫者的四种角色,不仅工作量很大而且责任重大。除此之外,学校的食品卫生安全和生活环境差也是学生患病的重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金巴与教育局签署协议,设立了学校健康教育课,让学生在健康教育教室轮流上健康课程,学习预防疾病和卫生习惯等,同时设立卫生室,包括诊疗室、病房、药房隔离室等,为学生提供简单医疗药品。
金巴资助的学校主要是村一级和乡一级的学校,学校主要分布在各个牧场,学生们来自普通牧民家庭,从小吃糌粑、酥油、牛奶、酸奶、曲拉等食品。来到学校以后,学校的食物比较单一,主要吃糌粑方便面,没有酥油、蔬菜,也吃不到牛奶和酸奶,学生营养不良,增加了生病的概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金巴资助学校建立牧场,买牦牛,给学生提供酸奶、牛奶、酥油、奶酪,让学生吃绿色健康的食物,补充学生的营养。
在牧区人们的生态环保的常识是跟着信仰和文化,从小主要依靠父母耳濡目染的传播得到的,他们是天然的生态保护者。但现在孩子们离开了父母和天然的学习场所到了学校封闭的环境,学校教育内容中很少涉及生态环保知识,而这些对牧民的生活又非常重要,所以金巴和教育局签订协议设置生态文化艺术课,旨在让学生学习民间传统生态环保理念(如六长寿图:人、鹿、鸟、石头山、树木、水,可以称之为游牧民族的环保百科图),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将保护环境的传统延续下去。健康教育课和生态文化课以及学校的校医都由金巴培养的妇幼保健员担任,同时她们也为教职工和学生以及附近的居民提供简单的医疗治疗和健康教育。
四、社区健康教育故事
金巴培养的妇幼保健员有着双重角色,一方面是作为村“妇幼保健员”角色,要负责接生和妇幼保健;另一方面要担任“健康天使”的角色,进行社区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但回到家乡后,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及农牧民对其作为村医的接受程度有限(传统医生都是男性),她们很难独立组织大规模的社区宣传工作。金巴为了培养妇幼保健员开展社区健康宣传的能力,一方面也希望对普通农牧民开展健康教育的宣传,金巴和相关政府部门合作成立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玉树州各县选拔一名妇幼保健员代表参加,并选择其中优秀的妇幼保健员作为健康宣传员,开展大规模、地毯式的社区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金巴开展的健康教育,一般程序是金巴汇报给州政府并得到同意和支持,由州政府下发文件让各县相关部门要求协助金巴工作。金巴拿着这个文件,到各县得到主管县长的同意并成立一个主要由卫生局、教育局等相关方参与的工作小组,与金巴签订合作协议,其中教育局与金巴签署在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具体事宜。
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区域主要有乡村、市区、寺院。涉及内容主要为个人卫生知识、传染病预防、环境保护工作。乡村最重要的是卫生预防工作,唤起农牧民的疾病预防意识;乡村通常在以寄宿制学校为中心的地方开展,借助学校的场地,学生、教师、学生的家长、附近社区的群众都来参加,犹如一次盛会。在妇幼保健员的家乡主要从她们身边的母亲和姐姐们开始,扩展到亲戚中的女性,再推向社区中所有的女性,由女性传播给男性,最终达到社区人群的全覆盖。城市主要走访理发店、按摩店、牙科、娱乐场所,让相关工作人员知晓传染病相关知识,提高防范意识;寺院里主要开展预防传染病、保护环境等教育。
金巴的社区健康项目采用地毯式无死角的方式,走遍了玉树的绝大部分村落。一次大的社区健康教育宣传会有当地政府、社区百姓、各县妇幼保健员代表以及当地的妇幼保健员参加,当地的学校也会停课几天参与。具体做法是先开总动员会,之后将社区群众分为女性、男性分别进行健康教育。学校作为社区中的一部分,其健康教育通常和社区健康教育融为一体,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的时候,学校是一个整体和重点,金巴首先让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了解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之后分别开始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健康宣传。结束后,金巴根据和教育局签署的协议,另与学校签订相应的协议,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正规学校体系之中。在每个班中选择2个学生作为健康天使,每个学校1名老师作为总负责人,金巴提供所有的教材,并要求每个学校必须开健康教育和生态两门课,并要有专门的老师。对牧民来说,解决病苦最重要,所以他们将妇幼保健员看做是传统的医生,并不断对她们的医术提出新的要求。但是金巴认为个人的卫生健康教育最重要,所以金巴将妇幼保健员的角色定位在健康知识的宣传者。这项工作一是提升了群众的健康意识,二是培养了一批宣传社区健康教育的保健员,提升了妇幼保健员的认识和宣传能力,让牧民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
五、生态环保故事
对全球而言,生态环境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环境问题已成为地球人面对的最险峻的问题。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也是重要的水源和涵氧区域,被称之为“亚洲水塔”,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源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世界40%的人口靠青藏高原的水源生存。
青藏高原的生态极其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随着现代化推进,工业的发展,塑料袋,垃圾食品等进入,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担;非法私自开矿及当地牧民为获取燃料砍伐森林等诸多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加剧了青藏高原的生态污染和破坏。
为了青藏高原的生态平衡以及各大江河的生态安全,金巴从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出发,一方面要极力传承已有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环保理念和传统知识,另一方面要引入一些科学的环保知识应对现代化带来的污染和破坏,力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因此在不同地方组织开展了不同的生态保护项目。尤其晒牛粪的项目主要放在囊谦县东坝乡、尕羊乡、吉尼赛乡。因为这些乡村40-60%是森林,从70年代开始,当地的牧民砍伐森林,就地取材,搭牛棚,建房子,作燃料等,燃料的需求一直成为砍伐森林的主要原因。传统上牧民使用牛粪作为主要的燃料,但没有解决牛粪晒干的技术,尤其到了夏天,夏季草场大都在坡度比较高的山上,一下雨,晒了牛粪就会被冲走,或者潮湿使得牛粪长了很多虫子,因此很多牧民放弃牛粪以砍树作为燃料。金巴认为要保护森林和树木,必须要解决牧民的燃料问题。因此从外面运来竹子做成的晒台,下面架空,用风和太阳等自然力量将牛粪晒干,100%解决了牧民燃料的问题,有效地保护了剩余的原始森林。另外乡村垃圾治理和生态厕所建设,乡村生态文化挖掘整理,以及培育乡村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等工作贡献了自己力量。
六、地震救灾
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人们的生产生活遭受了严重的损失。金巴工作人员当天就投入到救灾的工作中,其救灾工作主要分为五个内容:第一发放救灾物资,如水和食物;第二发放药物;第三发放救灾帐篷;第四提供生活器具;第五进行环境卫生工作和健康教育宣传。救灾工作持续三年,受益人群主要是灾民中的贫困户,其中包括从昌都、甘孜等长期定居在玉树的各族外来人员。
在牧民的意识中,青藏高原本不该出现这样的灾难,因为他们对圣山圣水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去敬畏和保护,现在却发生了地震,表明大自然成了人们的敌人,牧民们认为这是人类破坏自然所造成的,所以他们对地震没有愤怒,反而认为今生今世能够遭受这种灾难是件幸运的事,这是人们种下的因,也是迟早要承受的果。每个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的事情,如果有亲人先于自己离世,自己可以帮他们做超度念经的工作,这是一种福报。
地震之后,多方参与救灾,政府、民间组织、各族同胞、藏区各大寺院里的高僧、僧众都赶来救灾。各方参与救灾都有自己的方式,救人的、援助物资的、医疗救助的、也有来自内地提供心理辅导的,但绝大部分是物资等硬件的援助。根据佛教的信仰,寺院遵循自己独特的救灾理念,就是般若六渡中第一渡——布施。布施包括,外在的物质布施、生命的救护、传递智慧,并认为最重要的是传递智慧,将灾难变成自己做善事、修行的机遇。僧人们做了很多工作,都是免费服务。牧民们只要心里有痛苦,就会去找高僧倾诉,这是文化和信仰,也是自然而然理所当然的事情。家里如果有人离世,僧人会主动去帮助处理后事,家里人心里就会觉得非常平安。因此地震后从内地来的心理咨询师们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同时,2019年的玉树雪灾和2021年果洛玛多地震(救助曲麻莱县麻多乡),金巴同样参与其中,贡献自己力量。
七、困境儿童救助与保护工作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的各项政策,为建立一套直达儿童身边经济有效的儿童福利实施和反馈体系。我会延续2021年爱佑慈善基金会的赞助,联合称多县民政局、称多县教育局共同实施了“爱佑安生—2019-2022年称多县困境儿童救助与保护项目”。
此项目截止2022年12月31日,与儿童主任们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开展入户家访、儿童之家开放、开展主题活动、项目办督导、个性化生活物资和助学救助、医疗救助、残疾儿童协助办理残疾证等诸多公益活动;其中生活救助物资发放16次,受益困境儿童9573名/次,共计支出237.8万元;助学共计333名,其中高中162名学生,初中166名,小学2名,共计支出58.47万元;冬衣救助发放2次,受益儿童750名/次,共计支出27.87万;医疗救助201名/次,支出270多万元,儿童主任工资等其他营运费支出131.9万元。共计10840名/次困境儿童受益,总资金达近701.49万元。在村级设立专人、专地,为进一步完成儿童福利递送“最后一公里”奠定了基础。
八、金巴的工作和学习
金巴的工作人员来自于基层贫困地区,他们本来就是牧民中的一分子,与他们有着血脉相连的情感。从小艰苦的生活锻造了他们各个不怕饿、不怕冷,不怕苦、不怕累,无论前方是刀山火海,他们都敢闯。他们没有什么高学历、专业知识的训练,但他们善于学习工作所需的知识,有很强的责任心。他们工作的地点是不通车和不通路的地方,工作环境艰苦,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危险。下乡是他们的工作,下乡的方式有步行、骑马、摩托车、汽车四种,每次下乡,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危险,如车坏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路上,因长时间开车或者路况不好而翻车。
作为一个草根公益组织,过去的近三十年是金巴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金巴的学习渠道有:向政府有关部门学习政策、法律法规、条例、章程制度等;向基层牧民群众学习,了解他们的需求,学习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向资助方和国内外的公益机构学习国际国内的公益组织发展史,治理机构、运作项目的方法;金巴自学研究和分析总结自己的经验,向自身的经验学习,工作人员之间相互学习等。因此他们虽然都不是什么专业毕业,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已经成为非常专业的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他们深知自己服务的群众,懂得他们的疾苦,善于联络各种资源服务群众。
金巴在州委、州政府的关怀,州民政局、州卫健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玉树耕耘近30年,与基层共同成长,不断探索满足当地需求、利用本土的智慧、立足于当地文化、带动了乡村的发展。我们将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注以生命、生态、生计为根本的社区综合性发展,为助推健康、现代、幸福的玉树,贡献出社会组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