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青海品牌社会组织培育展播】共和县聚信颐养院

日期:2023-09-04 10:28:11 浏览:

基本情况    

共和县聚信颐养院成立于2019年8月是一所集爱老幸福食堂、居家养老、日间照料为一体的民办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机构,位于共和县恰卜恰镇同德中路,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建筑面积750多平方米。根据老年人实际需求,每个房间配有家具、特别设计的卫生设施、有线电视等。全院采用无障碍化设计,确保老人行动方便与安全。内设娱乐室、阅览室、休息室、餐厅、棋牌室、理疗室等设施俱全。

2019年11月城南日间照料中心成立,为社区内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膳食供应、生活照料,可以读书、看报,聊天,打麻将,打扑克、跳舞、唱歌,按摩,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为辖区内老年人提供基本的服务。

2020年6月在共和县民政局的大力指导下,建成爱老幸福食堂。通过智能订餐服务平台,全县按户籍统计60周岁以上城乡低保、特困、重点优抚和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等困难老年人按照每人每天补助3元;7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每人每天补助2元。

2021年4月承接共和县居家养老服务,对符合条件标准并原意接受居家养老支持服务的共和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实行无偿服务和抵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主要为60岁以上的低保、特困,空巢老人,70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无偿服务;对有经济能力,需要日托、送餐或上门照料等服务的社会老人,服务本着“为老人献爱心,替子女尽孝心”的服务宗旨,秉着“一切为老人,让老人满意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服务理念,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通过服务专用热线,以社区养老服务站为服务主体,以热线服务为纽带、以上门服务和社区实体服务为支撑,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老人提供一键通服务,拨打服务电话实现生活照料、待办事务、精神慰藉、人文关怀等服务,真正为老人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助、老有所托”。

发展目标

规范建设做“”,全面实现规范管理共和县聚信颐养院自成立至今,坚持“亲情呵护,爱心相伴,一切为老人”的原则,努力打造出一支“恪守为老之责,心怀利老之事”的精品服务队伍。为满足社区老年人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坚持党建引领养老事业,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承接参与,全力打造集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爱老幸福食堂为一体的社区“三合一”养老服务新模式。

我们始终把服务工作放在首位,制定完善岗位职责、值班值守、老人突发事件预案、食堂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做到以制管院,实现人性化管理。加大硬件设施投入,人性化设计卫生、有线电视等无障碍化设施,着力建设“老年之家”。将统一管理与互助服务相结合,确保老年人行动方便与安全,有效解决城乡老年人长期没有服务和活动场所的问题。

服务质量做“”,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建立爱老幸福食堂和智能订餐服务平台,开通党员先锋服务热线,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生活照料等服务。党建引领支部牵头,为60岁以上低保、特困、空巢老人和80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无偿志愿服务对有经济能力的社会老人以自费形式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多措并举弘扬“敬老、爱老、养老、助老”传统美德。建立“红色爱老幸福食堂”助餐点,为60周岁以上城乡低保、特困、重点优抚对象采取“政府补贴+自费”等形式提供饭菜,为镇区部分环卫工及垃圾清运车司机提供“暖心早餐”,切实增强对社会一线工人和老年人的关爱度,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主要工作领域

一是日间照料:设施面积750平方米,老人休息床位15张,设有餐厅、理疗室、棋牌室、书画阅览室、文化娱乐室、洗浴室等功能室,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膳食供应、生活照料等服务。老人们可以在这里读书、聊天、打牌、跳舞、唱歌、按摩、就餐,这一系列的服务和设施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年照料服务约1.4万人次,有效提升了社区老人生活品质。

二是爱老幸福食堂:在日间照料中心设立中央厨房,在3个居民小区设立助餐点,配备送餐车4辆,为社区老人提供就餐助餐服务,城乡低保、特困、重点优抚和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等困难老年人可享受政府助餐补贴。着力打造“6个适老化”服务品牌,让辖区老人充分感受幸福味道。一是饭菜烹饪适老;二是收费定价适老;三是就餐补助适老;四是设施配备适老;五是平台搭建适老;六是拓展服务适老。年助餐服务达到1.69万人次。

三是居家养老服务:秉持“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民政兜底保障的孤寡、空巢等困难老人和80岁以上社会老人提供助医、助餐、助洁、代购代办以及精神慰藉等生活照料。年服务老人13680多人次,投入18.6万元。

用心用情高质量开展各项为老服务工作,做到“低价收费,高质服务”,用孝心、爱心、耐心、细心、真心去获得老人的开心和家属的放心,让毎一位老人感受到党和社会的温暖。

目标任务

(一)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并狠抓落实,使各项工作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二)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服务队伍整体素质。

(三)继续加强员工文化的学习、风险教育、专业培训等工作,提高员工服务意识和责任心,全面提高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