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青海品牌社会组织培育展播】青海省科技技能培训学校

日期:2023-08-30 14:53:38 浏览:


青海省科技技能培训学校成立于19984月,经过多年来的稳定发展,现已成为一所集中等技工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等级认定、安全生产培训、创业培训、就业安置为一体的民办技工学校。20103月学校成立党支部,现有党员17名,占全校教职工人数的50%。学校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业务工作全过程,紧密围绕学校健康发展和社会服务需求,打造“红色凝聚人心·名师铸就工匠”的党建品牌,学校党支部先后受到西宁市委、市政府和省、市两新工委表彰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业综合党委党建共享阵地、青海省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西宁市五星级党支部多年来西宁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文明单位”,在全省职业技能培训行业内树立起标杆,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一、坚持党建引领,抓实支部建设。作为祖孙三代都是共产党员的红色家庭,让学校在创办之初就积累了浓厚红色底蕴和牢固思想阵地。我们坚持实施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将党建工作写入学校章程,确立了党支部在学校的领导地位。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党内制度,常态开展“周六课堂”“主题党日活动”等学教活动,狠抓教职员工的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喜迎二十大,我想对党说”、观看红色教育片、“爱心资助,传递温暖”、文明单位“包街”志愿服务活动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学习效果。积极推进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将党内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廉政文化、民族团结进步等内容统一上墙,同步组织党员亮身份、践承诺、做表率,有效增强党支部的公信力和感召力,大力推行把教学骨干培养成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为中层干部的“双培养”工作机制,并且在招录教职工首要标准是否党员同志让党员像一粒粒“种子”扎根在关键岗位,成为各项工作的带头人,筑牢了学校发展的政治根基。

二、突出深度融合,抓实自身发展。我们始终将党建与学校教学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同奖惩,制定了教职工参与党建工作的绩效考核办法,明确将党建工作纳入业务考核范畴,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将考核结果与薪酬挂钩,使党建工作由软指标变为硬标尺,确保党建始终引领学校发展方向。坚持把“支部建在培训班上”,在开展技能培训时仔细排查学员政治面貌,成立临时党支部,组织党员学员任班组长,既有效畅通学员意见反馈渠道、又辐射扩展了党建、德育工作覆盖面,确保了组织堡垒始终在学校发展最前沿。承接青海塞奇食品有限公司、时代新源能培训班中,依托党员班主任和学员中的党员,成立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提升培训成效。学校党支部把技能培训和组织生活同部署、同谋划,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组织党员同志定期开展党内生活,实现技能水平和政治理论水平的双提升。开展红烛先锋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教育培养全体教职工坚定信仰、履职尽责,争创党旗下的师德楷模和教研标兵。为提升教学培训质量,学校党支部先后设立10个党员示范岗、划分3个党员责任区,成立以党员为主的教学质量监督和技能培训跟踪问效小组,定期深入培训教育一线,督导教学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切实保障培训教学质量。

三、发挥自身优势,抓实责任担当。在学校业务蓬勃发展之时我们不忘回馈反哺社会,为企业提供精细化上门式服务,依据企业需求特点,量身定制培训课程,同步采用弹性学制、学分管理和送学送技上门等教学模式,为企业提供了更加高效精准的技能培训。紧盯社会就业困难群体,与湟源县、大通县、湟中县、互助县、化隆县等地合作,为贫困特困人员举办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班37期,无偿为学员推荐就业岗位1400多个。学校还分别与女子监狱、东川监狱、西宁监狱、多巴戒毒所等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书,为刑释人员、戒毒人员开展技术技能指导、职业介绍、心理讲座等系列课程,帮助服刑人员更好的回归社会。同时,我校成立的“萤火虫”志愿服务队,累计资助46名特困家庭、孤残学生完成学业,投入40余万元为4000余名困难群众提供爱心帮扶。新冠疫情暴发期间在各社区执行值守任务,党员同志冲锋在前,奋战一线,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带头模范先锋作用,挺身而出、英勇奋战。并且累计捐赠8万余元及各种防疫物资。

回顾学校近年来的发展历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如五星级党组织帮带作用发挥还不充分、党建引领学校技能培训工作的载体还需进一步创新。下一步,学校党支部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并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一是进一步深化“把支部建在培训班上”,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技能培训质量。二是围绕中心工作,进一步探索学校发展新思路新办法,不断让党的组织和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学校发展的优势。三是立足自身优势资源,主动用真情履行社会责任,努力为辖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