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青海品牌社会组织培育展播】玉树州利民职业培训学校

日期:2023-08-30 10:50:37 浏览:


玉树州利民职业培训学校是一所民办公益职业学校,主要针对16岁以上的超龄失学农牧民子女、孤儿、单亲、建档立卡户、残疾青年等免费教授唐卡绘画、掐丝工艺、计算机、藏香、青绣、藏文书法、装裱等技艺及藏、汉、数文化知识课程,培养出有文化、懂技能、有品德的乡村青年人才。学校现有5000平米的校舍,包括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图书室、办公室等,免费为学生提供一日三餐、住宿、学习材料。每年培训学生达400人,教职工30人。先后荣获民政部授予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省级青绣就业工坊”、“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非遗进校园示范点”等。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持续做好超龄青年教育教学、乡村青年就业创业帮扶等工作,并加强内部管理,确保各项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努力打造持久、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稳步发展。

一、 打造品牌社会组织方面的创建理念

通过维生技能+文化课程+思想品德,培养出有文化、懂技能、有道德的优秀乡村青年。并创办一个成熟的社会企业,解决毕业青年的就业问题,学以致用,自力更生,以营利来支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 打造品牌社会组织的成绩

   我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教知识、授技能、导思想、扶就业”等创新模式开展人才培养计划,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传承和保护非遗为重点,切实利用好青海珍贵的文化资源,开展为民服务的公益职业教育帮助乡村青年掌握传统技艺及现代专业技术能力促进稳定就业及就地就业,抓好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培养工程,推进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建设、乡村文化生态的全面振兴,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为构建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发挥积极作用。

 我校从源头上帮助困境青年解决技能培训及就业问题,推进公益民办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学术水平、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等综合能力,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乡村青年人才,学校自主培训受益学生达2386名。

  2014年开始在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支持下积极承担“玉树州城乡劳动力农牧民技能培训”,共培训农牧民1155名,提升城乡农牧民的技能水平,开展创业辅导拓宽致富渠道

2020年,在市教育局的安排下,招收控辍保学学生230人进行再教育。

2021年及2022在玉树州文体旅游广电局的支持下,开展玉树州第一期青绣非遗培训班,培训学生共23名。2022年开展玉树州第二期“青绣”非遗培训班,学员由省、州级“青绣”工坊、培育企业代表近54人,利民学校“青绣”培训学员30人,共84人完成培训。

多年来,我校将党建工作同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就业创业工作深度融合,引领学校以“抓党建、促公益、授技能、带就业”的工作目标,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创新工作举措,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并建立了校团委、校工会,支部书记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主抓德育课程,邀请各大院校教授开展爱国主义及革命传统教育,使我校成为牧区青年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引导师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同时,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长期开展助教助学、助学金发放、免费医疗点、书香中国为爱赠书、关爱女性健康卫生用品捐赠等公益项目,并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累计投入资金2600多万元,惠及农牧民群众达42万人次

三、 品牌社会组织的特色和优势亮点

         2018年,我校经多方协调,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背景下创办了“利民创业孵化基地”,作为毕业学生就业创业、实习深造、过度衔接社会的重要平台。基地是一家集“展示展销、传承培训、人才培养、就业创业、保护生产、交流研讨、体验打卡、线上线下销售”为一体的文化中心,一楼为展销大厅,二楼为掐丝工艺、唐卡绘画、青绣、藏纸金佛、菩提叶唐卡、藏文书法及装裱、工艺品绘画、嘛呢石绘画、广告制作等工作室,现就业学生44名,保持动态平衡,实现“授人以鱼及授人以渔”的双向目标。

2022年基地因扩产扩能、升级改造建设了1430平方的新场地,打造出五个区域,1、玉树非遗展销区(非遗超市);2、玉树非遗就业工坊区;3、玉树非遗文化体验区;4、玉树非遗艺术会议区;5、玉树非遗产品线上销售区;研发出更多玉树民族特色的非遗文创旅游精品,打造集中宣传和展示玉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解决更多毕业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积极探索“ 守正创新”的传承保护模式,塑造民族品牌,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利民创业孵化基地聚焦“解决困境乡村青年教育及就业问题”的根本任务;坚持以非遗促创业、以文创带就业为目标;搭建创业就业、创业教育、实习深造等多元化服务,“造血”与“输血”并举;培养乡村青年成为非遗传承人,实现“一人成才,稳定一家”的良好效益;让乡村青年留在家乡、建设家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