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青海品牌社会组织培育展播】青海省年保玉则慈善基金会

日期:2023-08-29 10:54:12 浏览:

基金会基本情况介绍

         青海省年保玉则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于2016年5月成立,以“公益心,始于爱,贵于行”公益理念,在偏远乡村地区积极参与脱贫攻坚、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乡村振兴等工作,帮扶提升省内社会组织自身业务水平及公益品牌影响力和社会公信力,推动与东部社会组织持续衔接乡村振兴项目。并积极参与推动果洛乡村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帮助拓展毕业生就业和产品销售渠道,让捐赠人切实见到帮扶成效。累计资助6000多名乡村学生、1200多名大学生,帮助培养唐卡、藏医、文秘、缝纫等专业人才,并推动非遗文化学习、基地建设、非遗文化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目前基金会品牌项目有:

          (一)使命:推动青海乡村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聚焦省内教育生态,人文生态,自然生态的改善与提升。

          (二)目标:聚焦省内教育生态、人文生态、自然生态的改善与提升,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及文化传承基地,用新技术引领环保新趋势。

         2017年认定为“慈善组织”,2018年获得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2019年6月被青海省民政厅评为“4A级社会组织”,2019年12月获得中基透明指数FTI满分基金会“自律透明奖”,2021年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连续6年获得“青海省公益性社会团体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连续6年在中国基金会中心网考评透明指数以100%透明指数位列第一位,同时“放飞高原地区孩童的青春梦想”案例入选“2019年中国社会组织扶贫案例”50佳。

乡村振兴品牌项目介绍

       (一)项目创建理念

      “彩虹助学,筑梦高原”项目于2016年发起,基金会实地、走访、调研发现,青海省农牧地区因特殊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影响,当地交通、经济、教育较为滞后,当地农牧民主要依靠传统畜牧业为经济来源。地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随着“退牧还草”等政策推动,曾经由于家庭等因素导致辍学、以畜牧为生的青少年以及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都从牧场进入职业学校继续读书。同时,我们发现青海省农牧地区有许多宝贵的民族技艺,但受到地域差异与经济产业水平影响,当地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尚未开设类似的专业。由于农牧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师资人才队伍较为匮乏、教育方式落后等因素影响,导致牧区教学质量不高,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提升与发展。项目的实施,旨在针对农牧地区乡村学校、乡村学生、乡村教师,在当地职业学校原有基础课程之上,增设民族美术、民族服装、藏医与藏药、民族音乐与舞蹈等专业,建立以“技能教育+传承教育”、“传统文化+科学知识”的授课模式,以非遗文化传承作为支点,推动边远农牧地区教育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同时以培养本土师资力量为己任,创新教学模式体制,完成“输送性人才培养模式”到“造血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为增设非遗技艺和特色专业学校师生提供专业所需设备耗材,暖冬物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补助、营养餐物资支持,不断改善乡村职业学校生活学习条件,提升乡村职业学校教学水平。通过为乡村学校完成基础校园建设,改善基础教育设施,搭建互联网实现网络教育,让曾经资助过的职业教育学生从被资助者转向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切实提升当地职业学校教育水平、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创业机会、支持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与自主品牌研发,打造更多本土创新产品,为乡村地区搭建一条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惠及更多当地农牧民群众,更好的助力本土农牧地区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产业振兴,更好的巩固和维护地区稳定和民族团结。“彩虹助学,筑梦高原”项目包括:彩虹之翼、彩虹营养餐、彩虹种子成长计划、飞跃彩虹桥、高原暖冬计划等。主要针对我省农牧地区乡村学校、乡村教师、乡村学生等,给予基础设施设备修建配备、日常生活保障、专业技能提升和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技艺的融合发展,推动乡村职业教育、乡村产业、乡村人才高质量发展。

       (二)项目主要做法

         为了让文化基础薄弱的牧区青年通过学习能够真正“授之以渔”掌握一门可以就业创收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技能,基金会针对果洛州乡村职业学校,通过与当地政府、学校反复沟通与协商,在学校原有基础课程之上增设民族美术、民族服装、藏医与藏药、民族音乐与舞蹈、计算机等特色专业。

         建立以“技能教育+传承教育”、“传统文化+科学知识”的授课模式,以非遗文化传承作为支点,推动乡村职业教育向高质量方向发展与创新。在多所帮扶的乡村职业学校当中践行“满足学生上学需求、免除学生一切费用”的公益理念,努力让边远地区孩子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重返校园,并且掌握更多职业技能。为经济条件困难的农牧民家庭学生提供免费学习文化课与专业技能培训机会,并在当地寻找与技能课相对应的生产、商业体系,与对口专业企业进行合作,输送人才进企业;鼓励并支持有能力的青年自主创业,提供专业指导,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以培养本土师资力量为己任建立绿色健康的教学体制,将愿意留在学校工作的学生培养成为师资力量,从“输送性人才培养模式”到“造血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同时,基金会为增设非遗技艺专业学校师生提供生活补助,营养餐物资,专业所需设备耗材,暖冬物资,改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支持,并为乡村教师提供外出培训/进修机会,为学生增设创新课程(线上+线下),搭建互联网实现网络教育,不断改善乡村职业学校生活学习条件,提升乡村职业学校教学水平。

      (三)项目主要成绩、特色和优势亮点

         7年间,基金会先后帮扶援建青海果洛州3所乡村职业学校、1所非遗唐卡实训基地、2所格萨尔文化传习基地。为120名乡村教师提供近1680天的生活补助;为乡村学生提供48万余节优质课堂,受益人数达1万多人次;营养餐受益人数达51万余人次;提供教学设备、暖冬物资、图书等3万余件;为乡村学校修建基础设施共计16870㎡(包括:多功能厅、实训楼、教师宿舍楼、学生宿舍楼)直接受益人数达2000人,间接受益达2万人。

         先后累计培养6000多名乡村职业学校学生,1200名农牧地区大学生,考取院校有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长春理工大学、新疆石河子大学、山西警官职业学院、天津医学高等院校,升学率达70%、就业率达30%。                     

         多年来在基金会的精准帮扶与专业指导下,受助学校通过专业与实践、系统教育学习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了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相融合的特色教育模式,成为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果洛教学实训基地,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实践基地,青海开放大学藏医药学教学点,是当地较有影响力的专业院校。随着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走向社会,当地的文化素质显著提升,对当地经济发展、文明进步起到重要作用。曾经接受过帮扶的孩子们,都怀着感恩之心,践行反哺之义,纷纷回到当地继续从事乡村教育事业、医疗事业。所帮扶过的乡村学校当中,有近20%的毕业生返回家乡、回到母校,为当地经济与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医疗人才培养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为当地经济、教育、医疗发展增添活力。

         基金会多年来积极参与助力脱贫攻坚、坚持防疫抗疫、乡村振兴、“5.22 玛多抗震救灾、青海大通“8.18”山洪救灾等工作,投入资金达7130万余元,直接惠及高原农牧地区群众达100万余人次,间接受益群体达115万余人次。得到了上级党委、业务主管单位的认可和肯定。基金会将继续凝聚社会爱心力量,为推动青海乡村教育及职业教育高品质方向发展,继续为省内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献言献策、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继续播撒公益种子,传播慈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