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关于开展青海省品牌社会组织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我中心从打造品牌社会组织方面的创新理念、内涵、成绩、特色和优势亮点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现将总结内容汇报如下:
创新理念
中心开展多个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志愿服务及专业社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已创立六个项目,分别是:快乐巴士百村行项目、花季护航、摇篮之手母亲美育工程、能力建设培训、暖心家教、温暖随行。其中:1.快乐巴士项目,主要为农村留守儿童小学生提供图书阅读指导、少先队建设活动,自2009年启动至今,开展活动165次,形成颇具规模的品牌效益,得到省内外广泛知晓,也因此获得政府及基金会的长期支持发展。2.花季护航口才训练营,引进北京师范大学青少儿普通话培训中心的课程,与社会工作自信成长小组结合发展,形成机构核心业务能力。3.摇篮之手非遗面点传承项目,已获得省级级非遗保护单位。4.能力建设培训项目,为志愿者、社会组织开展培训44期,成为当地社区枢纽行机构。5.暖心家教社区亲子园,推动社区与社会企业合作。6.温暖随行老有所为,为老年人、老年人社会组织提供发展合作平台,成为社区民族团结示范点。本中心长达十几年进驻社区,得到政府办公、培训场地等资源支持,形成持续性的创新发展局面。
主要的创新理念有:
一是确定机构使命并深入贯彻和筑牢社会组织公信力。帮助中心制定明确的目标,为中心指明方向,清晰地界定中心的定位和服务对象,通过参加社会组织等级评估、积极申报并实施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以党建为引领,重点提升组织内部治理水平、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二是“项目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品牌化”引领。机构要有主推项目,通过开展专业化服务,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社会、促进和谐的动力,进一步总结和推广社会组织公益服务的经验和做法。
三是坚持创新和探索,提升竞争力。建立新的、更好的方式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为服务对象创造价值,加强资源链接和沟通合作,要求中心在与外界联系中了解当前市场的最新进展,在调研与比较中找到自己的品牌定位与特色。
内涵
本机构为当地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先进服务引领、管理咨询等支持服务,在非遗文化传承、非遗市场营销方面发挥了积极带头作用,为服务对象提供了品质优秀的服务。
主要的内涵有:
一是党建引领,凝心聚力。中心于2012年成立党小组,2018年成立党支部,在党支部的带领下,不断加强学习教育,强化政治引领,引导党员及工作人员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同时,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以社工、志愿者为核心,带动社区才艺老党员、心理咨询师、教师、非遗传承人及其他专业志愿服务力量,共同参与爱心帮扶、资源链接、社会融入等活动,在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中更好发挥作用。
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自1999年,创办“摇篮之手母亲美育工程项目”,开展美育课堂讲座上百次,“摇篮之手面点才艺展示大赛”共计十四届。通过中心不断努力挖掘并保护当地传统文化,在提高挖掘整理非遗文化过程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弘扬民族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及存在的意义,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全面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和利用,充分发挥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探索“五社联动”发展模式,加强政府、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多方资源整合,促进居民群众多样化服务需求的回应和满足。
成绩
中心自成立以来为西宁市、大通县、湟中县、化隆县、循化县等多地区开展服务,获得了服务对象的认可和政府的肯定。
主要成绩有:
一是2022年被青海省民政厅评为4A级中国社会组织,获得多项荣誉奖项。曾荣获西宁市城东区政府颁发的“曙光民族特色金奖”、西宁市优秀志愿服务集体”、“西宁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等多向荣誉,机构法人张国花荣获“五好文明家庭”、“和谐文明家庭”、“最美志愿者”、全国妇联宣传部、中央网信办评为“巾帼好网民”、西宁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创城先进个人”、“西宁市优秀志愿者”、“青海省民政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
二是挖掘并保护当地传统文化。中心保护项目“回族花花制作技艺”于2018年先后评定为城东区和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评定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是承接并开展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累计开展中央财政、青海省民政厅福彩公益金等10余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2017年青海省民政厅购买社会组织便民服务项目和2019年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优秀项目。
特色和优势亮点
中心以助人自助为服务宗旨,致力于提升本地区社会工作服务品质,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的规范化、专业化和本土化,携手多元主体助力社会服务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的优势亮点有:
一是组建专业团队。中心项目专业团队由多名初中级社工、具有初高中教师资格证、机构行政、财务人员全力分工协助。志愿团队配合度高,多名具备心理咨询、幼儿教育、礼仪培训、医师资格、非遗传承、拓展训练等人才等。同时,邀请省内、外社会工作专家和督导,开展能力建设培训和现场活动过程督导、项目资料查看等,提升团队各方面能力。
二是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活动。以“党建引领非遗传承”为主旨,运用到各个项目中,弘扬民族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和利用,充分发挥非遗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及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提升机构宣传质量。本单位根据项目需求邀请各大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对外做宣传,中心根据活动安排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进行宣传,阅览量可观;宣传墙有两面,重要展示活动内容,展示活动照片;宣传有关政策等。
青海省曙光社会工作研究发展中心,形成“以社区为平台,政府扶持监督、社会组织承接、党建引领、专业社工服务、项目化运作、志愿者参与”的社区治理和服务新模式。新时代的号召,本中心将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树立本土化社会工作服务品牌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模式,不断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模式。在立足中心项目的基础上,建立枢纽型机构,打造高效、专业、可持续地服务品牌项目,进一步推进本地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