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全域谋划,织密养老服务“保障网”
近年来,西宁市始终把养老服务作为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工作来抓,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深入养老服务一线,实地督导调研,亲自协调解决问题,不断优化完善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努力让城市养老服务更有温度、更具品质 。2023年,西宁市在西北五省中率先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一是统筹规划强部署。坚持将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连续五年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和民生实事。健全完善由民政、发改等28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推进养老服务工作,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二是精准施策建体系。按照“规划+扶持+标准”思路,先后出台老年助餐、养老服务、银发经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统一衔接、定位准确、功能互补的居家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政策体系。三是创新模式激活力。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采取公建民营、连锁化运营等方式,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丰富服务供给,目前,全市养老机构及设施社会化运营率达到70%。
二、聚焦品质升级,打造养老服务“幸福圈”
我们紧盯老年人“身边、周边、床边”需求,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达3417张,主城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新建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率先在全省建成覆盖城区、布局均衡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幸福养老触手可及。一是提升机构养老“专业性”。持续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投入3.4亿元,新建3个县区级养老示范基地,新增床位1300张。先后改造养老机构22家,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95%。二是提升社区养老“便捷性”。按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分区分级建设和“四同步”要求,投入5721万元,布局建设13个街道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了区域内为老服务效益的最大化,全市社区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三是提升居家养老“舒适性”。率先在全省建成智慧养老信息平台,促进养老服务供需有效精准对接。实施126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切实保障居家养老安全性。
三、精准改革创新,打造养老服务“新引擎”
我们聚焦老年人“医、食、住、行”的“关键要事”和“高频需求”,积极开展助老、助餐等“小事”,用心用情用力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一是办好“食”事。紧盯老年人用餐难,以着力解决老年人“一碗饭”为重点,制定老年助餐服务标准指引,通过科学制定食谱,严把食品安全关,着力打造放心餐,把爱老幸福食堂做成百姓心中的金字招牌,全市148个幸福食堂累计供餐量达471万人次。二是当好“管家”。创新开展“五融五员幸福养老管家”,分层分类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资源链接、居家安全巡访、服务质效监管等服务8.1万人次,有效促进政策、资金、资源、服务和社会力量有机融合。三是建好“床位”。纳入国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试点城市,投入资金2131万元,累计安装2480户家庭照护床位,有效提升了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居家护理能力,实现“老有所护”。
下一步,西宁市将坚决扛牢省会责任,做好“民生”文章,奋力打造高原养老幸福之城。一是进一步优化服务供给。聚焦老年人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分层梯次优化服务供给,激活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及能力提升改造项目,推行“设施合建、服务辐射”的社区养老服务,推进养老服务从基础性的“老有所养”到高品质的“老有颐养”,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二是进一步深化融合发展。整合居家、社区、机构的资源,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开门办养老”,推动养老服务机构延长服务链条,在提高机构照护服务水平的同时,增强资源整合能力和服务社区的辐射能力,将专业服务延伸至社区居家,扩大服务范围,促进机构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实现人员、场地、设备设施、管理经验相互流动、融合发展,让老年人养老更有“医”靠。三是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养老服务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提升,通过院校培养、实训培养等方式,拓宽人才供给渠道。同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鼓励专业化社会组织、物业服务企业、社工、志愿者等参与养老服务,支持开展“党员微心愿”“时间银行”等志愿互助活动,壮大养老服务队伍,形成全社会敬老孝老养老助老的浓厚氛围,为新时代新征程全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积蓄动能。